陈建新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层^(18)F-FDG PET/CT在结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附73例报告)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评价64层^(18)F-FDG PET/CT在结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收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结肠癌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术前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根据解剖学定位统计结肠癌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同机64层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在4 mm时为80.2%、41.3%、56.7%;7 mm时为60.9%、87.3%、79.4%;10 mm时为30.2%、94.1%、76.2%;淋巴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在1.0时为100%、38.7%、54.9%;2.0时为91.3%、83.6%、85.1%;3.0时为77.9%、94.8%、90.9%。PET/CT在本次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100%,但与病理结果相比,PET/CT诊断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为90.4%。且当SUVmax在2.535时与病理结果诊断具有最高的一致性。结论 64层PET/CT检查能准确诊断结肠癌,并能清楚显示区域淋巴结情况,当取SUVmax在2~3之间时可以作为结肠癌N分期的评判标准,提高PET/CT在确定结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
- 任浩棠王毅均李瑞平王立勇陈建新周建平
- 关键词:结肠癌18F-FDGPET/CT
- 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远期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7月-2010年7月近端胃癌患者170例,其中全胃切除术8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90例,调查术后5年生存率、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42/80)和55.6%(50/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BMI与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64)。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1.1%(10/90),显著低于全胃切除组22.5%(18/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8.9%(8/90),显著低于全胃切除组22.5%(16/80)(P=0.038)。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腹部症状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较全胃切除术降低进展期近端胃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 任浩棠李瑞平王毅钧陈建新卢沛林唐煜欣李小悦
- 关键词:全胃切除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B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免疫功能、术后感染发生率、不良反应。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短于早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相比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CD_4^+/CD_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肠内营养组淋巴细胞数、CD_4^+/CD_8^+高于早期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4例,发生率为10.0%;早期肠外营养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9例,发生率为22.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早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15.0%;早期肠外营养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17.5%,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减轻免疫抑制,降低术后感染率,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是一种适宜的营养支持方案。
- 陈建新李瑞平李力波任浩棠王毅钧唐煜欣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免疫功能
- 近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70例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胃切除术80(近端胃癌根治组),近端胃癌根治术90例(全胃切除组),调查比较两组术后28 d及5年生存率、术中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8 d及5年生存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生存率,较全胃切除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ICU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 任浩棠李瑞平王毅钧陈建新卢沛林唐煜欣李小悦
- 关键词:全胃切除生存率并发症
- 持续性护理干预联合KAP理论对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联合知信行理论(KAP)对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患者67例,按入院时间分实验组(n=34)、参照组(n=33)。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联合KAP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遵医行为、干预满意度、干预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幸福感(GWB评分)、疾病相关认知水平。结果:实验组遵医率94.12%(32/34)较参照组72.73%(24/33)高(P<0.05);干预后实验组疾病知识、护理要点、生活自理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干预后两组KPS、GWB评分均显著改善,且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实验组91.18%(31/34)较参照组69.70%(23/33)高(P<0.05)。结论:持续性护理干预联合KAP理论能提高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幸福感及对护理干预认可程度,可能与疾病认知水平提升,遵医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有关。
- 何爱莲李兰何玉娟李春林陈建新
- 关键词:持续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知信行理论介入化疗遵医行为
- 激素预防肠结核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肠结核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肠结核术治疗的患者64例(已经或者正在规范抗结核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用激素预防)和对照组32例(用常规方法预防),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结核术后患者(已经或者正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给予短期小剂量的激素可有效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减轻肠壁水肿症状,预防肠粘连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肠道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 李伊敏刘宇虎陈建新叶衬轩
- 关键词:肠结核肠粘连激素
- 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近期并发症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对照组42例患者实施被膜外次全切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及低钙症状发生率。术后随访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手足抽搐或麻木、喉返神经损伤、呼吸困难或窒息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38%)、低钙血症(4.76%)、抽搐和惊厥低钙症状发生率(0.0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40.47%、16.67%、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及手足抽搐或麻木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27例接受单侧切除术,1例(3.70%)患者发生并发症;15例接受双侧切除术,4例(26.67%)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26例接受单侧切除术,5例(19.23%)患者发生并发症;16例患者接受双侧切除术,10例(62.50%)患者发生并发症。行单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行双侧切除的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且单侧切除术术后的情况要优于双侧切除术术后的情况。
- 李力波任浩棠陈建新
-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近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