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琪

作品数:17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肿瘤
  • 5篇病理
  • 3篇胆管
  • 3篇胰腺
  • 3篇免疫
  • 3篇壶腹
  • 3篇壶腹周围
  • 3篇壶腹周围癌
  • 2篇血管
  • 2篇胰胆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原位
  • 2篇十二指肠
  • 2篇十二指肠肿瘤
  • 2篇腺癌
  • 2篇基因
  • 2篇肠型
  • 2篇肠肿瘤

机构

  • 17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市胸科医...

作者

  • 17篇黎琪
  • 4篇樊祥山
  • 4篇何健
  • 4篇牛丰南
  • 3篇唐敏
  • 3篇陈骏
  • 3篇刘宝瑞
  • 3篇吴鸿雁
  • 3篇严陈晨
  • 3篇史炯
  • 2篇孔炜伟
  • 2篇杨军
  • 2篇伏旭
  • 2篇王雷
  • 2篇马义
  • 2篇仇毓东
  • 2篇孟凡青
  • 2篇陈洁宇
  • 2篇周群
  • 2篇孔文韬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纹理分析在壶腹周围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PAC)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PAC患者的术前CT图像。在连续层面上沿病灶整体外缘绘制感兴趣区域(ROI),最后对每一层ROI进行合并,得到三维感兴趣容积(3D VOI)。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PAC患者不同组织学分型CT纹理参数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纹理参数在PAC术前评估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CT纹理参数10 Percentile、90 Percentile、Energy、Mean、Median、Root Mean Squared、Total Energy在肠型PAC和胰胆管型PAC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曲线下面积(AUC)在0.669~0.767之间。结论:动脉期CT纹理参数可为PAC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刘雪严陈晨黎琪何健
关键词:壶腹周围癌纹理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一种小块病理样本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对病理样本收集容易丢失小块样本的难题,公开了一种小块病理样本回收装置,包括支撑环和漏斗,所述支撑环下端面均匀焊接有支架,所述漏斗表面上侧开有与支撑环对应的卡槽,所述漏斗下端安装有第二气囊,...
孙武黎琪刘宝瑞
卵巢血管瘤一例
2015年
患者女,21岁,因体格检查发现左侧卵巢肿物7个月余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患者于2014年7月彩超探及左附件区稍强回声团块,大小68 mm ×50 mm×19 mm,考虑畸胎瘤可能.血CA125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既往月经规则.体格检查: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腹水征(-).妇科检查:外阴未婚式,子宫中位、正常大小.右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附件区触及6 cm×5 cm肿块,活动好,无压痛.术前诊断:左侧卵巢肿物性质待查.
李琳史炯黎琪付尧章宜芬
关键词:卵巢肿物血管瘤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妇科检查
肠型与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磁共振征象的对比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比较分析肠型壶腹周围癌(IPAC)与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PPAC)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特点, 探讨最优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 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壶腹周围癌(PAC)59例患者(男32例, 女27例, 年龄37~80岁)的术前MRI图像, 将病灶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分为IPAC组21例(男 11例, 女10例)和PPAC组38例(男 21 例, 女17例)。纳入分析的MRI常规平扫图像征象包括:病灶形态、病灶最大径、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平扫病灶信号(以正常胰腺信号作为参照)、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图像征象包括:胆总管及主胰管是否扩张及管径定量分析、胆总管远端内有无类圆形充盈缺损、胆总管狭窄形态、梗阻胰管周围是否有扩张侧支、管征、截断胆总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截断胰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和胰胆管角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意义单因素的诊断效能。依据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 总结PAC的MRI征象特点, 将PAC的MRI征象特征归纳为影像5分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该分型标准对PAC病理亚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 检验比较多种诊断方法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 IPAC与PPAC在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胆总管远端内类圆形充盈缺损、截断胰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胰胆管角度和平扫T_(2)加权成像(T_(2)WI)脂肪抑制图像上病灶信号特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RI影像5分型中, IPAC多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结节型(15/21, 71.4%), PPAC更多表现为胰腺肿块型(18/38, 47.4%)、胆总管壁增厚型(9/38, 23.7%)或壶腹部肿块型(9/38, 23.7%), IPAC(2/21, 9.5%)与PPAC(0, 0)均较少表现为胆总管腔内结节型。在有意义单因素指标(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胆总管远端内类圆形充盈缺损、截断胰�
祝琼洁何健黎琪严陈晨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壶腹周围癌核磁共振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2021年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病人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旨在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其综合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ITPN病人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5例病人中1例病灶弥漫分布于整个胰腺,其余4例均为局灶性病变,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晰,累及主胰管,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镜下肿瘤以密集的管状腺体为主,甚至仅有小管结构,少许病例乳头可见,很少有明显的黏液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黏蛋白MUC2和MUC5AC大部分为阴性表达。结论IT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需联合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马义黎琪伏旭仇毓东唐敏
关键词:胰腺病理
基于多学科诊断与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诊断与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91例行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9例,女32例;年龄为(61±10)岁。2004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患者采用传统外科诊断与治疗模式,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患者采用多学科诊断与治疗模式。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术后预后分析。(5)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91例患者中,65例行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术,13例行肝三区切除术,9例行部分肝切除术,4例仅行肝外胆管切除术;24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8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24例行扩大根治术(包括肝三区切除、肝动脉切除重建和肝胰十二指肠切除)。9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90±124)min,术中出血量为800(500~1200)mL,术中输血率为75.8%(69/91)。2004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例和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患者扩大根治术、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例、650(300~1000)mL和20例、875(500~1375)m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9,Z=0.31,P<0.05)。(2)术后情况。9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27±17)d,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50例(腹腔�
毛谅杨翼飞艾力西尔·艾拜都拉周铁伏旭程浩张静梁有俊凡银银孔文韬何健李爱梅唐敏周群贺奇彬王轶王雷孔炜伟沈洁刘宝瑞陈骏史炯黎琪刘昭仇毓东
关键词:胆道肿瘤肝门部
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MSI及K-ras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分析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重荧光PCR及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SI状态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5.2%(55/1066)。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性别、年龄、结直肠癌发病部位、T分期、N分期等构成比与同期收治的单发结直肠癌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TNM分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单发结直肠癌患者及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结直肠病变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35.5%(359/1011)和41.8%(23/55)。55例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中,异时性双原发癌48例,同时性双原发癌7例;其他肿瘤先发41例;结直肠癌外肿瘤以消化系统肿瘤最为常见[41.8%(23/55)],最常见器官为胃[20%(11/55)]。与同期单发结直肠癌比,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中仅2例患者同时存在MSI-H状态和K-ras基因突变。结论直肠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病变部位,胃是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结直肠癌外肿瘤最常见器官;与单发结直肠癌患者相比,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存在MSI-H发生率高的风险,而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黎琪张标牛丰南叶庆陈骏樊祥山
关键词:多原发性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
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含表皮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1(EGF containing fibuli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分析EFEMP1与传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联合对提高恶性间皮瘤病理诊断准确性的价值。方法收集已确诊为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组织蜡块33例,良性间皮肿瘤5例,低分化癌与恶性间皮瘤不能鉴别的疑难病例7例;低分化肺腺癌组织芯片40例,低分化肠腺癌组织芯片20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5例,腺癌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EFEMP1、BerEP4、Calretinin、WT1和D2-40的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DKN2A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各组病例表达差异。结果在33例恶性间皮瘤中EFEMP1阳性表达率为78.8%(26/33),在40例低分化肺腺癌和20例低分化肠腺癌(以下简称低分化腺癌)中肿瘤细胞均不表达EFEMP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胞质弥漫阳性表达(15/15)。联合运用EFEMP1、BerEP4、Calretinin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的特异度为98.3%,灵敏度为9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结论EFEMP1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高表达,是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重要标志物。在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比Calretinin更有利于间皮细胞的形态观察。EFEMP1与BerEP4、Calretinin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鉴别恶性间皮瘤和低分化腺癌的病理诊断准确性。
王朝姗孟凡青黎琪王子宇田莉吴鸿雁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低分化腺癌胸腹腔积液疑难病例低分化癌组织芯片
难治性胰腺癌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后完全缓解——案例分享及文献复习
2022年
回顾1例难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在胰腺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后出现腹腔转移,后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腹膜后淋巴结区域局部放疗,治疗期间病情再次进展,腹腔一病灶再次增大,遂予该腹腔转移病灶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局部大剂量分割免疫增敏放疗+OK432瘤内注射+抗PD-1单抗静脉治疗后,血清CA125持续下降至正常范围。治疗1周期后,转移病灶穿刺病理显示大面积坏死;治疗3周期后,复查CT显示腹腔转移病灶消失,客观疗效评价达CR;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16个月。该治疗模式为晚期难治性胰腺癌及其他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崔鹤清孔炜伟孔文韬黎琪同帆沙慧子钱晓萍刘宝瑞杜娟
关键词:胰腺癌放疗免疫治疗
肺内原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肺内原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yaline vascular Castleman’s disease,HVC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例肺内原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肿块分别位于左肺下叶肺被膜下和右肺门,最大径分别为4.3 cm和4.7 cm,境界尚清,切面均呈灰黄、灰白色,实性,质中。镜检:肺组织内见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间散在分布萎缩的淋巴滤泡,滤泡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伴透明变性,可见典型的“洋葱皮”和“棒棒糖”样结构。免疫表型:例1:CD20、CD3、CD79a、CD21显示结内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萎缩;CD5、CD43、BCL-2、CD10等未见异常表达模式;IgG、IgG4少量散在(+);CyclinD1和TdT均(-)。例2:淋巴滤泡示CD20和CD79a(+);淋巴滤泡外淋巴细胞CD3和CD7(+)。例1送检样本未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基因重排,但检测到叶酸受体阳性细胞。结论肺部原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临床罕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少数情况下易误诊为肺癌,其经手术后送病理检查可确诊,通常具有良性的生物学行为,手术切除后患者可治愈。
徐月梅黎琪陈洁宇杨军吴鸿燕樊祥山
关键词:透明血管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