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勇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哮喘
  • 4篇变应原
  • 3篇血液
  • 3篇血液流变
  • 3篇血液流变学
  • 3篇洗液
  • 3篇细胞
  • 3篇蛔虫
  • 3篇灌洗
  • 3篇灌洗液
  • 3篇肺泡
  • 3篇肺泡灌洗
  • 3篇肺泡灌洗液
  • 3篇变应性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性细胞
  • 2篇血液流变性
  • 2篇炎性细胞
  • 2篇过敏性鼻

机构

  • 9篇江西医学院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江西省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江西医学院第...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11篇方勇
  • 10篇刘志刚
  • 3篇罗佛全
  • 3篇刘玉琳
  • 2篇严涛
  • 2篇王华
  • 2篇卢瑜
  • 2篇余洪猛
  • 2篇文三立
  • 2篇宋屿娜
  • 2篇林雪怡
  • 1篇王华
  • 1篇苏东明
  • 1篇李青
  • 1篇朱清仙
  • 1篇罗时文

传媒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上海实验动物...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第一届全国变...
  • 1篇第一届全国变...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4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咳喘停治疗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血液流变性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观察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及平喘中药治疗后血液流变性的动态变化。方法:把豚鼠分为阴性对照、阳性激发和复方咳喘停中药治疗组。用蛔虫变应原诱发哮喘后,观察各组血液流变性的动态变化。结果:阳性激发组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高切还原粘度增高,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中药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阳性激发组(P<0.01),与阴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血液出现高粘滞状态;咳喘停能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恢复流态。
林雪怡刘志刚卢瑜方勇林忠清刘玉琳
关键词:哮喘血液流变学
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外周血血液流变性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观察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动物模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动态变化、丰富变应原激发动物哮喘的内容。方法:把实验豚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佐剂对照组和阳性激发组。用蛔虫变应原激发致喘豚鼠后,观察各实验组在激发哮喘后1小时、24小时和72小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由蛔虫变应原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豚鼠动物模型,其血液流变性出现异常,阳性激发组的血浆粘度分别为6,62±0.28,51.4± 0.11,4.86± 0.23,远高于阴性对照组(平均为 4.57± 0.20)和佐剂对照组(平均为 4.63±0.17),有显著性意义(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也均较阴性对照组、佐剂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而红细胞压积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用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血液出现高粘滞状态,进一步加剧气道局部的缺血、缺氧及炎性反应,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功能降低。
卢瑜刘志刚林雪怡方勇宋屿娜李菁
关键词:蛔虫变应原发病机理血液流变学
人蛔虫幼虫分离制备的动态观察
罗佛全方勇严涛刘志刚
文献传递
氩气流量对四面体非晶碳膜结构和摩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自主研制的45°单弯曲阴极电弧沉积系统,通过改变Ar流量(2,5以及10 ml/min),在p型(100)硅基底上制备了四面体非晶碳膜。借助表面轮廓仪测定薄膜厚度和粗糙度变化;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获得薄膜微结构信息,利用残余应力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薄膜的内应力和摩擦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Ar流量增加,薄膜的沉积速率降低,表面趋于光滑;薄膜中sp3含量由2 ml/min时的68%下降至10 ml/min时的55%;薄膜应力值随Ar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10 ml/min处取得最小值;不同Ar流量条件下所制备薄膜的摩擦系数在0.024-0.045之间,且随Ar流量增加而增大。
蔡建杨巍柯培玲汪爱英方勇
关键词:应力
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动态观察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动态变化 ,探讨蛔虫变应原致喘机理。方法 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 1h、2 4h、72h ,观察BALF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激发后 1h、2 4h、72h阳性激发组豚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分别为 72 8± 6 3,10 0 2± 78,12 74± 12 2 (单位为 :细胞数 /ml) ,远高于阴性对照组 (分别为 4 84± 4 4 ,4 6 6± 6 1,4 98± 73)和佐剂对照组 (分别为 4 88± 75 ,5 13± 10 5 ,4 93± 78)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阳性激发组中BALF内嗜酸性粒细胞 (EOS)分别为 176± 32 ,30 6± 4 7,2 76±4 9 ,均比正常阴性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增多 ,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而阳性激发组 72hEOS胞浆中嗜酸性颗粒数目远远低于 2 4h组 ,细胞核浆比增加 ,表明EOS已经大量脱颗粒。结论 用蛔虫变应原诱发豚鼠哮喘后 ,使得大量炎性细胞渗出、浸润 ,对气道上皮形成炎性损伤 。
刘志刚王华方勇刘玉琳卢瑜罗佛全
关键词:炎性细胞
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0
2001年
为了建立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 ,将健康豚鼠 42只 ,随机分为致敏组 ( n=3 2 )和对照组 ( n=1 0 )。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豚草花粉变应原免疫 4周后 ,鼻腔滴入豚草花粉变应原 ;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 2 8只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征 (评分 >5分 ) ,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 ,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 ( P<0 .0 0 1 )。本实验建立的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 ,为过敏性鼻炎 ,特别是豚草花粉变应原所致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余洪猛文三立刘志刚方勇王华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建立被引量:11
2000年
为了建立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 ,将健康豚鼠 30只 ,随机分为致敏组 (n=2 0 )和对照组 (n=1 0 )。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蛔虫变应原免疫 4周后 ,鼻腔雾化吸入蛔虫变应原 ;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 1 8只出现鼻庠、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评分 >5分 ) ,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 ,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 (P<0 .0 0 1 )。本实验成功建立的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 ,为过敏性鼻炎 ,特别是蛔虫变应原所致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余洪猛文三立刘志刚方勇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蛔早变应原致喘豚鼠后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
目的:动态观察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动态变化,探讨蛔虫变应原致喘机理.方法:用人蛔虫变应原激发豚鼠哮喘后1h、24h、72h,观察BALF炎性细胞总数及细胞分...
刘志刚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州)王华方勇刘玉琳卢瑜罗佛全
关键词:炎性细胞外源性哮喘
文献传递
人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测量分析
2001年
目的 了解变应性哮喘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用多功能检测系统 ,对人蛔虫全虫变应原激发后不同时间段致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EOS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结果 激发后 1h致喘豚鼠气道中已有EOS浸润 ,激发后 2 4h组EOS数最多 ,72h组其次 ,各实验组的EOS数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激发哮喘后EOS胞浆量逐渐增多 ,致喘后 2 4hEOS胞浆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其体积亦大于对照组 ,而体密度和核浆比则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 ,但致喘后 72hEOS胞浆量又明显减少 ,基本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 ;72h组EOS胞浆面积小于 1h组和 2 4h组 ,其体积明显小于 2 4h组 ,而EOS体密度和核浆比则明显大于 1h组和 2 4h组 ,但其胞浆投影面积、体密度和核浆比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EOS核体积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迟发相哮喘反应中豚鼠气道内EOS浸润程度较速发相反应重 ;EOS脱颗粒发生在哮喘激发后 2 4h以后 。
罗佛全刘志刚朱清仙刘玉琳方勇
关键词:变应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
蛔虫变应原诱发豚鼠哮喘后血液流变学及组织胺动态变化
2001年
目的 :为了观察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动物模型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外周血组织胺的动态变化 ,丰富变应原激发动物哮喘的基础理论。方法 :把实验豚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佐剂对照组和阳性激发组。用蛔虫变应原激发致喘豚鼠后 ,观察各实验组在激发哮喘后 1h、 2 4h和 72h的血液流变学和组织胺的动态变化。结果 :由蛔虫变应原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豚鼠动物模型 ,其血液流变性出现异常 ,阳性激发组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变率还原粘度和组织胺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佐剂对照组显著性升高 (P <0 .0 1) ;而红细胞压积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表明用蛔虫变应原致喘豚鼠后 ,能诱发速发型变态反应 ,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出组织胺。与此同时血液出现高粘滞状态 ,进一步加剧气道局部的缺血、缺氧及炎性反应 ,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功能降低。
卢瑜刘志刚林雪怡方勇宋屿娜李青
关键词:蛔虫变应原哮喘血液流变学组织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