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清
- 作品数:156 被引量:22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社科联立项资助课题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傩戏人生——辰州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邓治新篇被引量:1
- 2019年
- 沅陵辰州傩戏系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邓治新乃辰州傩戏土老师,他不仅擅长演唱《八郎买猪》、《姜女下池》等傩戏,还精通上刀山、下火海等傩技。采访中,邓治新讲述了自己曲折的学傩经历、多彩的从傩技艺,表达了坚定不移的传承信念。
- 郭婷刘冰清金承乾
- 关键词:口述史
- 关于南岳“和之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被引量:2
- 2006年
-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南岳衡山旅游目的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以“和文化”为主题的南岳衡山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想,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资借鉴的措施和建议。
- 刘冰清危小明陈国生
- 关键词:南岳衡山旅游目的地
- 夯受降名城 铸和平圣地——芷江侗乡和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实现"受降名城,和平圣地"的定位与目标要求,芷江侗乡和平文化旅游可立足于和平文化、抗战文化、侗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资源,坚持大格局、做极品和讲"乐"性三个开发原则,优化布局和平文化及抗战文化中心旅游区、和谐生态旅游区和民族风情旅游区三个功能区,开发设计抗战文化、和平文化、侗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旅游产品以及区内、跨区两大旅游线路,并在推介营销、基础设施、商贸服务和行业建设等方面提供一些有力保障。
- 刘冰清吴静黎
- 关键词:旅游
- 瓦乡人居住文化变迁考察——以湖南沅陵J村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湖南沅陵J村是一个瓦乡人聚居地,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其居住文化在建筑外在形式、内部结构功能以及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变迁,这与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发展、经济条件改善、思想观念转变、攀比心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 刘冰清赵颖刘纯
- 关键词:瓦乡人居住文化
- 酉水河湾村的祭祀文化田野考察
- 2022年
- 农民对死后世界的各种想象构成农民重视祭祀的主要动力,祭祀中不仅表达着农民孝道的超自然延续,而且还蕴含着强烈的生命价值的本体性关怀,这一价值导向构成农民生活的目标,其他一切追求都由此展开,并产生其他附属性价值。强烈的生命意识关怀和传宗接代的理念成为农民的超越性信仰。透过这一文化个案,可以看到农民的传统价值在现代性潮流中依然在乡间有一定的坚守市场。
- 胡阿飞刘冰清
- 关键词:灵魂观祭祀
- 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
- 2018年
-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著"内涵丰富,构成复杂,既有"蛮夷",也有华夏。"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武陵地区在这一时期也迁入了不少的客民。这些客民有"逃亡如蛮"的汉人,也有兵家、吏家、流民等。在统治者的争夺、治理以及客民的带动下,武陵地区特别是沿江、平原地带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土客矛盾。研究认为,武陵民族关系研究不能简单就民族论民族,而应立足区域族群关系场域,深入分析空间、时间以及人口流动对作为文化主体的族群及其关系的影响。
- 曹大明刘冰清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土著客民交融
- 论湖南人的形成(上)
- 2014年
- 西周之后,从楚人进入湖南开始,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湖南的汉民族也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中发轫;秦汉至南北朝是湖南人雏形的形成时期;隋唐至两宋:湖南人雏形的发育时期;元明至清:湖南人形成的定型时期。
- 刘冰清
- 关键词:湖南人楚人华夏民族汉民族
- 傩戏人生——桑植傩戏传承人文为林口述史
- 2018年
- 桑植傩戏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为林是桑植傩戏市级传承人。他不仅善唱傩戏,而且掌握雕刻、做花灯等多种技艺。采访中,文为林介绍了自己的学傩经历、从傩技艺和对于傩戏传承的一些看法。
- 刘冰清赵颖夏雪
- 关键词:口述史
- 傩戏人生——辰州傩戏土老师口述史之全承华篇
- 2017年
- 辰州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老师是辰州傩戏的传承主体。全承华,1950年生,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两河村人,他不仅掌握傩祭傩仪的全套法事,会唱傩戏,擅长踩犁头、上刀梯、戴天帽等傩技,而且收藏有度职、赶尸等多种文书。采访中,土老师全承华介绍了自己的学傩、从傩以及对傩艺传承的一些看法。
- 刘冰清夏雪金承乾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几点思考——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被引量:1
- 2008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践上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本文拟以龙山县的"梯玛"为例。
- 刘冰清
- 关键词:活态文化无形性传承机制神歌三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