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病理
  • 3篇临床病理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肾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浆细胞
  • 2篇病理特征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新辅助治疗
  • 1篇信号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赵媛
  • 7篇陈红
  • 6篇金木兰
  • 4篇谢燕
  • 1篇李宁
  • 1篇闫玉昌
  • 1篇高春英
  • 1篇杨勇
  • 1篇邢念增
  • 1篇潘振宇
  • 1篇杨丽
  • 1篇杜鑫
  • 1篇贾俊梅
  • 1篇韩晓风
  • 1篇张小东
  • 1篇陈国伟
  • 1篇张宁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
2022年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赵媛石中月陈红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叶状肿瘤内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1例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结合患者30余年前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伴导管原位癌病史,对新发的纵隔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弥漫阳性,desmin、p53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40%,CK、CK7、CD34、S-100、Myogenin、CK5/6、p63、EMA、SMA、CD117、BCL-2均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内癌发病率低,形态特点为叶状肿瘤的背景伴发原位癌或浸润癌,再次复发时可能上皮成分较少或无。诊断时一定要结合原发肿瘤形态,避免误诊。
陈红王志坚赵媛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乳腺肿瘤叶状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缺陷型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H缺陷型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肿瘤大小1.4 cm×1.2 cm×1.2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镜检: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团状生长,细胞质丰富,胞质内可见空泡或絮状的包涵体形成,核大小不一,核膜较清晰,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PAX-8、CK(AE1/AE3)、EMA、vimentin和CD34均阳性,CD117局灶阳性,SDHB、CA-9、CK7、CD56、CD10、S-100、Melan-A和HMB-45均阴性。患者外周静脉血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SDHB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一处杂合突变(c.725G>A p.R242H),进一步应用一代测序验证,两者结果一致。结论SDH缺陷型肾癌十分罕见,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呈特征性的SDHB表达缺失。在临床诊疗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及家族史,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赵媛陈红金木兰
关键词:肾肿瘤SDH基因检测
PD-L1及微血管密度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情况,为肉瘤样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CD31及CD34在1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癌成分均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评估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16例肿瘤中CD31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肾细胞癌区域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不伴肉瘤样分化的区域,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68.6±25.8 vs 38.7±16.0(t=3.931,P=0.0005)和69.5±28.1 vs 40.1±18.4(t=3.506,P=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肉瘤样区域PD-L1表达水平高于非肉瘤样区域,CPS分别为34.7±26.9和25.9±2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肉瘤样区域微血管密度和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肉瘤样区域,提示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为此类肿瘤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赵媛陈红谢燕李宁金木兰
关键词:肉瘤样肾细胞癌PD-L1微血管密度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间变性多发性骨髓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多发性骨髓瘤(AM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2017—2022年诊断的3例AMM,对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其中2例表现为多发性骨质破坏;1例以髓外病变引发的压迫症状就诊。镜下:由异型性明显的幼稚浆细胞构成,可见多形性核、奇异形核和多核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8、CD138和MUM1均弥漫阳性,CD20、CD79α均阴性。免疫球蛋白均为Lambda链限制性表达。分子检测均为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主要出现1q21基因扩增。结论AMM较为罕见,组织学形态多形性明显,需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和侵袭性病程,需要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曾麟舒赵媛张之钰贾俊梅陈红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间变性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变化的MRI信号特点被引量:3
2018年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需行新辅助放化疗,目前MR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准确性较低。本文阐述了直肠癌治疗后常见病理变化(如纤维化、黏液变等)的MR信号特点及其与残余癌灶的区别,旨在提高直肠癌治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
都雪朝孙朋涛潘振宇闫玉昌韩晓风赵媛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治疗病理变化T分期
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双重封管固定法被引量:77
2002年
杨丽赵媛高春英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老年人
应用离体猪肾脏模型探索微波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消融范围和特点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明确不同功率和作用时间下微波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消融范围和特点.方法 采用前极为1.10 cm的水冷循环微波针,工作频率为2 450 MHz,输出功率为50 ~ 70 W,消融时间为240 ~ 600 s,以不同的功率和时间组合对离体猪肾脏进行消融,观察消融灶的形状、测量消融范围,留取标本应用HE染色明确消融灶的病理特点.结果 有效消融组织的形状呈栗子形,随着功率和时间的增加,消融灶的范围逐渐增大,数据显示50 W/480 s、60 W/300 s、70 W/240 s 3组消融灶的最大横径接近于3.00 cm,长径约3.30 cm.消融灶包括炭化区、凝固区和移行区3部分.相同作用时间下,随着功率增大,移行区范围增大.组织病理显示炭化区中肾组织大片坏死,伴多量碎核,肾小球、肾小管变形,肾小管上皮脱落,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消融得十分彻底;凝固区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镜下病理可见残存的肾小球、肾小管和肾血管轮廓,但结构紊乱,管腔闭塞,丧失生物学活性;移行区绝大部分为正常肾组织,但散在出现肿胀的细胞,存在热损伤.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能量治疗方式,微波消融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3 cm的肾脏肿瘤.
洪保安陈国伟赵媛杜鑫杨勇张小东邢念增张宁
关键词:微波消融技术肾肿瘤
外周血循环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2023年
多发性骨髓瘤是仅次于淋巴瘤的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仍无法治愈。长期以来,骨髓穿刺检查是骨髓瘤患者诊断、预后和遗传评估的传统工具,其因有创性则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体验,肿瘤分布的异型性还会造成结果的偏差。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是指从骨髓肿瘤病灶脱离并播散到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复发、远处转移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循环浆细胞可通过流式细胞术标记其表面标志物检出,因其有前景的预测评估价值和在血液诊断的微创性引起众多学者注意。本文将从循环浆细胞的起源、在骨髓瘤前体病变中的诊断、在骨髓瘤的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及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
陈红赵媛张之钰金木兰
关键词:骨髓穿刺检查肿瘤病灶疗效监测
15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骨髓病理形态学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6种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骨髓病理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151例初诊MM患者行骨髓穿刺活检,同时通过CD138免疫磁珠富集骨髓瘤细胞,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q+、13q-、17p-、t(4;14)、t(11;14)和t(14;16)等MM常见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比较不同遗传学异常与活检形态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51例患者中,伴髓外浸润者15例(9.9%)。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76.2%(115/151),其中1q+检出率为49.7%(75/151),13q-为39.1%(59/151),17p-为8.6%(13/151),t(4;14)为21.2%(32/151),t(11;14)为19.2%(29/151),t(14;16)为2.0%(3/151)。骨髓活检显示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模式以结节型(48.3%,73/151)和间质型(33.8%,51/151)为主,弥漫型(17.9%,27/151)最少;瘤细胞病理形态以成熟型为主(58.3%,88/151),其次依次为幼稚型(20.5%,31/151)、中间型(15.9%,24/151)及浆母细胞型(5.3%,8/151)。根据mSMART危险分层系统,高危组主要以幼稚型及浆母细胞型浆细胞弥漫型增殖为主;中危组以成熟型浆细胞结节型增殖为主;低危组以成熟型浆细胞浸润为主;阴性组以成熟型浆细胞间质型增殖为主;中间型浆细胞在各组的增殖方式无差异(P>0.05)。结论骨髓活检组织中瘤细胞的增殖方式及形态,与细胞遗传学标志物相结合,可以使其在判断病变的严重度及预后方面更加完善。
陈红曾贝贝赵媛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