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茹
-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社会学更多>>
- 基于PSR模型的中国副省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突破口.PS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协调度函数,从时空角度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非严格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PSR系统内部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即PSR系统内部协调性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
- 尹志强杨强张雪茹
-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SR模型熵值法副省级城市
- 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增长。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城市化的载体,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然而,在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土...
- 张雪茹
-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
- 文献传递
- 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成渝地区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差距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成渝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高质量类型区、质量较高区、质量一般地区、质量较低区。成渝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张雪茹尹志强姚亦锋
-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熵值法
- 探究苏南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的变迁被引量:1
- 2015年
- 苏南水乡历史文化村镇分布有其文化传统历史轨迹和顺应地理脉络的成因机制,着眼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苏南村镇的景观变迁特征,在梳理历史文献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和经济状况为标准,将苏南村镇的演变划分为初始形成、发展中期、现代成熟稳定三个阶段。在大尺度空间内归纳出的苏南古镇景观点-轴-面的发展模式,提炼出大地理环境背景与古村镇景观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出只有孕育古镇的自生山水地理环境得以保存,历史文化村镇的历史特色才能得以延续的观点;并从单体建筑小尺度范围内指出历史文化村镇民居与现代民居空间布局的差异,以期为现代城镇发展建设建立历史坐标。
- 姚亦锋赵培培张雪茹
-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
- 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 2017年
-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建设用地的数量、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变化,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差异明显;道路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是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范琳芸张雪茹张小林
-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驱动力
- 南京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基于土地利用模型测度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再运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组合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3%;(2)南京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但是用地扩展的综合效益趋降;(3)人口增长、道路扩展、投资水平提高及文化产业发展等能够较好的解释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这4类因子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具有正向作用;(4)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园林绿地面积的增加相对其他因子对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道路长度和公路里程。
- 张雪茹姚亦锋孔少君严菊颖
-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的首末位差(3.375 4、3.2757、3.029 5)、标准差(0.825 8、0.804 0、0.732 7)和变异系数(54.19%、51.81%、43.57%)显示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差距但逐渐缩小.2)根据城镇化质量投影值的变化将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分为高质量、较高质量、中等质量、较低质量、低质量5种类型,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3)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是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制定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16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吴红霞张雪茹洪永胜聂艳
- 关键词:投影寻踪系统聚类城镇化质量
-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4
- 2016年
- 基于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安徽省2000~2011年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变化,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5.8%的速度不断增长;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从安徽省各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市的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西部和北部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道路设施完善是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张雪茹尹志强姚亦锋胡美娟洪永胜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偏最小二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