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艳琴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麻醉
  • 2篇宫腔
  • 2篇宫腔镜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星状神经节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右美托咪啶
  • 1篇中毒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阻滞
  • 1篇手术
  • 1篇水中毒
  • 1篇突发性耳聋
  • 1篇腔镜手术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管内麻醉
  • 1篇咪达唑仑

机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吴艳琴
  • 2篇缪项慧
  • 1篇郑艳雅
  • 1篇林丽娜
  • 1篇林函
  • 1篇熊俊成
  • 1篇林函

传媒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右美托咪啶及咪达唑仑计划镇静用于老年TURP患者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计划镇静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老年患者的围术期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60例择期行TIURP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0.75μg/kg静脉泵注,M组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静脉泵注,C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于手术开始前10min开始输注。记录麻醉前(T_0)、给药完成后5min(T_1)、10min(T_2)、20min(T_3)、40min(T_4)、手术结束(T_5)和术后2h(T_6)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BIS),随访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比较,3组患者T_(1-6)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鼓膜温度降低,M和D组T_(1-5)BIS值降低,M组T_2、T_3 SpO_2值降低(P<0.05)。与M组比较,D组患者严重心动过缓增加,而呼吸抑制和寒战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高血压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恶心或呕吐。结论 0.75μg/kg右美托咪啶适合TURP老年患者的围术期镇静,但术中要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郑艳雅金淑凡吴艳琴林丽娜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
宫腔镜电切术并发水中毒一例
患者,女,30岁,体重47kg,既往体健,因"原发性不孕,纵隔子宫,子宫肌瘤"在全麻下行"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纵膈切除术"。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静脉予阿托品0.5mg诱导成功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根据Pet CO2调节呼吸...
李剑郑艳雅熊俊成吴艳琴沈晓露
关键词:水中毒椎管内麻醉宫腔镜电切术
文献传递
不同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对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宫腔镜手术不同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探讨羟考酮的适宜剂量。方法: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羟考酮复合丙泊酚3组(O_1组、O_2组、O_3组)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O_1、O_2和O_3组分别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0.15 mg/kg,P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5 mL/kg;随后每组均注射丙泊酚至无反应后行宫腔镜手术,丙泊酚持续输注至退出宫腔镜时停药。记录各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_2)。记录丙泊酚诱导量、维持量、总用药量、总用药时间、单位时间用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苏醒时VAS评分。结果:4组手术时间、丙泊酚维持量及低血压、心动过缓、体动反应、恶心呕吐发生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O_2、O_3组丙泊酚诱导量、单位时间用量及VAS评分下降;O_1、O_2和O_3组苏醒时间缩短;O_3组头晕发生比例升高(均P<0.05)。与O_1组比较,O_2、O_3组丙泊酚诱导量、单位时间用量下降,苏醒时间缩短;O_3组VAS评分下降(均P<0.05)。与O_2组比较,O_3组丙泊酚诱导量下降(P<0.05)。与P、O_1和O_2组比较,O_3组Sp O_2下降发生比例升高,离院时间延长(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羟考酮配伍丙泊酚的适宜剂量是0.1 mg/kg。
缪项慧李和姜辉吴艳琴林函
关键词:丙泊酚宫腔镜
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组(n=25)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盲探组(n=25)采用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声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总有效率(92%)高于盲探组(84%);皮下血肿(4%),上肢麻木无力(8%),声音嘶哑(4%)等并发症发生率盲探组高于超声组(0%);超声组穿刺成功率(100%)明显高于盲探组(8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比传统盲探穿刺法操作更安全,成功率更高,对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选用。
缪项慧金淑凡吴艳琴林函
关键词:超声星状神经节阻滞突发性耳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