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龙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滴谱
  • 5篇雨滴谱
  • 5篇雷达
  • 3篇降水
  • 2篇信噪比
  • 2篇雨滴谱特征
  • 2篇噪声
  • 2篇噪声功率
  • 2篇双偏振
  • 2篇双偏振雷达
  • 2篇谱特征
  • 2篇接收机
  • 2篇雷达发射
  • 2篇雷达发射机
  • 2篇雷达接收
  • 2篇雷达接收机
  • 2篇发射机
  • 2篇Z-R关系
  • 1篇岛屿
  • 1篇多普勒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5篇西昌卫星发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船重工鹏力...

作者

  • 8篇温龙
  • 4篇赵坤
  • 2篇陈建军
  • 2篇黄浩
  • 2篇邵世卿
  • 1篇刘溯
  • 1篇李杨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江淮梅雨期极端对流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观测研究被引量:25
2019年
为研究梅雨期极端对流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13—2014年江淮梅雨期间南京溧水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和地面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两类极端对流降水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及差异。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定义基于地面降水强度和雷达回波顶高,分别为所有对流中降水强度最强的1%(R类:小时降水强度>46.2 mm/h)和对流发展高度最高的1%(H类:20 dBz回波顶高>14.5 km)。结果显示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仅有30%的样本重合,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弱相关性。对于相同的反射率因子Z_H,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近地面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通常较H类极端对流小约0.2 dB,表明R类极端对流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结合双偏振雷达反演的粒子大小和相态分布显示,虽然两类极端对流都表现出海洋性对流降水特征,但R类极端对流较H类极端对流的总体雨滴粒径更小而数浓度更高,导致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地面降水更强。与R类极端对流系统相比,H类极端对流系统的上升运动更强,将更多的水汽和过冷水输送到0℃层以上,有利于形成更大的冰相粒子(如霰粒子等),并通过融化形成大雨滴。以上研究表明,梅雨期降水强度和对流发展深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极端降水主要是中等高度的对流引起。
杨忠林赵坤徐坤李凯陈刚温龙温龙杨正玮
关键词:梅雨微物理特征双偏振雷达
一种基于信噪比识别雷达遮挡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噪比识别雷达遮挡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关闭雷达发射机,设定雷达发射信号的参数;将雷达天线仰角对准90度,发射电磁波遮挡;让雷达采用体扫模式进行扫描;保存雷达接收机收到的每个仰角层面的I/Q数据;将I...
赵坤杨正玮陈建军邵世卿黄浩温龙
文献传递
华南夏季沿岸与近海岛屿雨滴谱特征对比分析
2024年
充分理解降水微物理的局地变化特征有助于提升本地化降水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利用我国华南地区夏季四个站点(广西北海涠洲岛、防城港,广东阳江、江门上川岛)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对比近海岛屿与沿岸陆上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差异。研究表明,对流性降水对华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贡献最大,且对流性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局地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站点(阳江、上川岛)大雨滴更多而小雨滴浓度偏低,而西部站点(涠洲岛、防城港)的小雨滴浓度更高。此外,沿岸站点(阳江、防城港)较岛屿站点(上川岛、涠洲岛)的大雨滴浓度更高。研究还讨论了降水微物理的局地差异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东部(沿岸)站较西部(岛屿)站具有更厚的暖云层,更长的雨滴下落路径增强了碰并过程,从而促进了雨滴粒径的增长。同时,还拟合了华南地区四站的μ-L关系和Z-R关系以应用于提高降水和雨滴谱的估计和反演精度。可为研究我国华南地区降水微物理的局地变化特征提供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符兆阳张浩温龙
关键词:岛屿Z-R关系
两次降水过程的微降雨雷达探测精度分析被引量:25
2015年
垂直指向微降雨雷达(MRR)能够测量从近地面至高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滴谱分布特征,对认识降水微物理结构,改进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精度有重要作用。为评估MRR探测的雨滴谱分布、降水和雷达回波精度,利用南京地区夏季观测的两次降水过程,将MRR与业务S波段天气雷达、二维视频雨滴谱仪、常规雨量筒观测进行层状云降水和对流性降水下的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RR垂直探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S波段雷达观测在中低层(<4 km)平均差异<1 dB,但高层(>4 km)出现显著低估,且该现象随降水强度增强更明显,这主要是雷达回波衰减导致。MRR在回波强度<35 dBz时对降水率的探测精度较高,但在>35 dBz时低估降水。其中,层状云降水的降水率比对流性降水更接近雨量筒观测。常规雨量筒对0.1 mm以下的降水无探测能力,而MRR探测敏感度较高,对于微弱降水率的估计效果也很好。由于MRR最大探测范围的限制,相对于2DVD而言,MRR探测的最大粒子直径低估、最小粒子浓度高估,但在中间段的探测效果和2DVD雨滴谱观测一致性较高。总体而言,MRR是一个有效的降水探测仪器,其探测结果在层状云降水过程中优于对流性降水过程。
温龙刘溯赵坤李杨李力
关键词:雨滴谱多普勒雷达降水率雷达反射率
一种基于信噪比识别雷达遮挡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噪比识别雷达遮挡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关闭雷达发射机,设定雷达发射信号的参数;将雷达天线仰角对准90度,发射电磁波遮挡;让雷达采用体扫模式进行扫描;保存雷达接收机收到的每个仰角层面的I/Q数据;将I...
赵坤杨正玮陈建军邵世卿黄浩温龙
文献传递
一次强寒潮过程的多相态降水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综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和雨滴谱仪探测资料,对2020年3月28日发生在常州地区的一次罕见强寒潮引起的降雨、雨夹雪和雪不同相态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3月末罕见强寒潮和降水主要是在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与地面冷高压配合下,强冷平流入侵以及850 hPa明显干层的蒸发(或升华)吸热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中低层温度的急剧下降,导致降水相态发生变化。(2)双偏振雷达监测到3种降水相态呈现出不同的偏振变量特征:降雨相态向雨夹雪转变时,反射率因子Z增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增大,相关系数C_(C)有明显的低值带状分布,呈现出Z>30 dBz,Z_(DR)>1 dB,C_(C)<0.95组成的雨雪相态混合区域;而纯雪则为Z>22 dBz,Z_(DR)<1 dB,C_(C)>0.98。(3)雨滴谱仪显示降雨阶段主要由高浓度小粒子构成,雨滴速度-尺度谱呈现为倾斜的带状;雨夹雪阶段数浓度减小,粒径范围较宽,质量加权平均直径明显增大,雨滴速度-粒径范围介于降雨和纯雪之间;纯雪阶段速度-尺度谱下压右伸,粒子直径分布较宽。
温静雷正翠温龙姚丽娜黄文彦
关键词:强寒潮双偏振雷达雨滴谱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雨滴谱(DSD)分布特征是降水微物理的基本特性,因此充分认识DSD特征变化对于理解降水微物理过程、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改进模式微物理参数化和提高其预报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
温龙
关键词:降水降水量
闽南沿海2018-2019年季风爆发前后雨滴谱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为研究华南前汛期季风爆发前后闽南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差异,利用2018—2019年厦门站和同安站4—6月的降水现象仪资料,对比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闽南沿海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雨滴谱分布及微物理参数差异。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闽南沿海层状云降水占比明显高于对流云降水,但对流云降水的滴谱分布更宽,峰值粒径以上的各粒径区间粒子浓度均大于层状云降水。不论层状云或是对流云降水,2018年季风爆发后均表现为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减小,广义截距参数(N_(w))增大。2019年季风爆发后D_(m)增大,层状云的N_(w)减小,对流云N_(w)增大。两年整体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层状云的降水率(R)和液态水含量(W)的演变趋势与N_(w)一致,而对流云的R和W与D_(m)一致。闽南沿海雨滴谱微物理参数接近于华南沿海,与华东区域相比,整体浓度更高,粒子尺度略小。Z-R关系拟合表明季风爆发前、后层状云与对流云的拟合系数、决定系数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对流云拟合效果相对更好。基于Z=300R^(1.4)的定量降水估测对层状云降水和量级较小的对流云降水整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对于量级较大的对流云降水存在高估。探讨了环流形势对雨滴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绝对水汽含量可能会影响粒子数浓度,而西南风等动力条件和对流有效位能等热力条件会通过影响对流的高度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可能会影响雨滴谱分布。
胡雅君张伟张玉轩温龙
关键词:季风爆发雨滴谱Z-R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