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军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在二元对立思维的支配下,学者倾向认为,在文化上,包括哲学、修辞学等相关领域,中西二者之间有重大本质上的区别,西方享有对中方的优先地位。运用西方修辞话语机制,分析轴心时期儒家政治话语,发现中西轴心时期的政治话语享有共同的运行机制,而我们观察到的差别仅仅是表象而已。中西政治话语的相同机制的发现,对我们公允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破除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有重要意义。
- 张进军林怀艺王琰
- 关键词:二元对立文化比较政治话语
- “晋江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晋江市在20多年的持续探索和发展中,进行六个方面的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晋江经验”。在“晋江经验”20周年之际,尝试梳理出“晋江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经验和规律,对深刻理解、研究、借鉴、丰富和发展“晋江经验”,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迸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蓬勃生机,为“晋江经验”的丰富、创新、完善提供文化和精神动力支持。
- 魏超张进军
- 关键词:晋江经验县域经济发展
- 当前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探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美国的种族歧视,集中体现在白人对少数族裔的偏见、不平等对待乃至迫害上。当前种族歧视仍以各种形式表现在美国的社会之中,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美国至今存在种族歧视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社会制度。
- 林怀艺张进军
- 关键词:人权种族歧视
- 美国华裔政治参与历史及话语策略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历史上,美国华裔在美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政治参与与其经济实力之间长期存在某种不对称的现象。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重实力轻话语的传统,对话语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未予以充分重视,探讨政治参与及话语策略方面的研究尚付阙如。学术关注度的不足,导致美国华裔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对西方民主运转和话语机制的缺位认知,导致美国华裔长期处于沉默一族的"哑裔"状态,难以在整体上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对西方民主话语机制与话语策略的揭示,不仅有助于美国华裔从话语上整合美国华裔力量,使其自觉地成为美国政治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政治有机体,而且对于提升华人在世界范围的形象认知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 张进军
- 关键词:美国华裔政治参与话语策略
- 古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对音与传播研究
- 2016年
- 中国古代海外国家形象的传播与"Cina"一词关系密切。"Cina"一词的确切对音,是研究中国海外国家形象的发端。通过对"Cina"对音的论述梳理,探讨并提出了此类问题的三个标准:基本对音、时间范围、传播路径,为深化认知与解析中国在海外的其他名称问题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其他类似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相对可靠的研究线路图。使我国的海外形象传播路径有了清晰的向度,知古治今,也为新时期探索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进军乌东峰
- 关键词:国家形象
- 瞿秋白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
- 2023年
- 瞿秋白在中国传播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寓创造于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首先,瞿秋白较早地把实践形态的苏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流。其次,瞿秋白在苏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促使人们对唯物史观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转移到辩证唯物主义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最后,中国化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瞿秋白传播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克服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解中进化论、机械决定论的理论缺陷,另一方面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张进军
- 关键词: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话语体系研究
- 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深层次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话语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中形成、发展规律,揭示当代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领域中隐含的理...
- 张进军
- 关键词:国家形象话语体系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
-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与网络思政教育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后真相”时代情感淹没真相,在群体心理效应下,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网络行为衍生出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等问题,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对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网络群体心理机制切入,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非理性化的心理学缘由,并从心理的相关理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等入手,提出帮助大学生践行理性网络行为的有效路径,消解“后真相”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 张文张进军
- 关键词:群体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