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亚青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眩晕
  • 2篇硬化性
  • 2篇阵发
  • 2篇前庭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鼻-鼻窦...
  • 2篇鼻窦
  • 2篇鼻窦炎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神经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7篇刘春岭
  • 7篇李慧
  • 7篇张亚青
  • 4篇张超
  • 4篇段志毅
  • 3篇顾志强
  • 3篇余海涛
  • 2篇关志童
  • 1篇王景超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张亚青刘春岭李慧柴臣通余海涛李婧静顾志强
关键词:椎动脉眩晕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角度影像学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血管走行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序列对30例前庭阵发症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的桥小脑角区进行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压迫类型、神经血管之间的角度(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眩晕组56.7%(17/30,χ2=6.296,P=0.012,P<0.05)。VP组最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5/28,53.6%)。两组间NVCC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3,P=0.421,P>0.05)。VP组血管神经之间角度45°<α<135°的患者24例(24/30,80.0%),显著高于眩晕组(12/30,40.0%,χ2=10.000,P=0.002,P<0.05)。结论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血管神经之间的角度在45°至135°之间与VP发病的可能性大。
柴臣通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关志童王景超顾志强
关键词:眩晕磁共振成像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表明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刘春岭李慧张超段志毅张亚青
关键词:依达拉奉氯吡格雷老年急性脑梗死炎性因子
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的磁共振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偏头痛患者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spaces,VRS)分布特征,研究偏头痛患者病程、发作频率及有无先兆对VRS数目的影响,以期为偏头痛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5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偏头痛组,并以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进行相同序列的头颅MRI检查,计算额顶叶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的VRS数目并对其进行组问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对偏头痛患者的病程、发作频率及有无先兆对VRS数目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偏头痛组VRS检出者有48例(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例(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0,P〈0.05)。偏头痛组VRS总数目13.00(6.75,20.00)个,明显多于对照组8.00(5.00,12.00)个(Z=3.33,P〈0.01)。偏头痛组额顶叶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的VRS数目分别为6.00(4.00,12.00)、2.00(0.00,4.00)、4.00(2.00,6.00)个;对照组上述区域VRS数目分别为0.00(0.00,2.00)、2.00(0.75,4.00)、4.00(3.50,6.00)个,两组不同区域VRS数目经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头痛组X^2=39.86,P〈0.01;对照组∥=40.15,P〈0.01),偏头痛组中VRS主要分布在额顶叶皮质下白质区,对照组VRS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区。有先兆偏头痛组的VRS总数目为20.00(14.50,26.00)个,多于无先兆偏头痛组的11.00(6.00,20.00)个(Z=2.52,P=0.02),且有先兆偏头痛组额顶叶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的VRS数目分别为12.00(9.00,14.00)、2.00(2.00,6.00)、4.00(2.50,7.50)个;无先兆偏头痛组上述区域VRS数目分别为6.00(4.00,10.00)、1.00(0.00,4.0
贾艳露刘春岭李慧张亚青余海涛柴臣通顾志强
关键词:偏头痛偏头痛偏头痛磁共振成像血管周围间隙
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7—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ut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患者50例、ATCI合并CRS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3组血清CRP、TNF?α、IL-1β、IL-6水平及VLDL-C、LDL-C、HDL-C、TC、TG水平,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结果 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IL-6、VLDL-C、LDL-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又显著高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又低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及ATCI组患者IM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厚(P<0.05),且ATCI合并CRS组患者IMT厚度又较ATCI组增加(P<0.05)。3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可能通过升高全身炎症介质水平,进而对机体代谢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参与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刘春岭张亚青李慧柴臣通张超段志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慢性鼻-鼻窦炎炎症因子
慢性鼻-鼻窦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与血浆炎症指标和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入选的95例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A组)、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组(B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各组中CRP、TNF-α和IL-6的血浆含量。结果 A组的CRP、TNF-α和IL-6分别为(18.72±0.13)mg/L、(93.23±40.89)ng/IL和(18.23±3.42)ng/IL;B组分别为(28.76±0.89)mg/L、(126.32±34.64)ng/IL和(31.52±5.42)ng/IL;A组和B组的CRP、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B组上述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与血浆中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增高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刘春岭李慧张亚青柴臣通贾艳露关志童李婧静余海涛
关键词:鼻-鼻窦炎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CRPTNF-ΑIL-6
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对脑梗死患者院内MRSA肺炎疗效的对比探究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在脑梗死患者医院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发生院内MRSA肺炎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为利奈唑胺组、替考拉宁组及万古霉素组,利奈唑胺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注射液0.4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万古霉素组给予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10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有效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替考拉宁组为70.00%,万古霉素组为67.50%,利奈唑胺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有效率为87.50%,替考拉宁组为60.00%,万古霉素组为55.00%,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替考拉宁组为5.00%,万古霉素组为7.50%,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比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脑梗死患者院内MRSA感染具有显著优势,能更有效的清除MRSA,改善患者病情,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
关键词: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MRSA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