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胃癌
  • 4篇内镜
  • 3篇中西医
  • 3篇中西医结合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基因
  • 3篇病理
  • 2篇胆管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蛋白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早期生长反应...
  • 2篇造影
  • 2篇直肠
  • 2篇受体
  • 2篇逆行

机构

  • 17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启东市中医院

作者

  • 21篇张中平
  • 7篇葛亚强
  • 7篇高峰
  • 5篇许丽娟
  • 4篇张利霞
  • 4篇刘鹏军
  • 4篇叶小峰
  • 3篇石红建
  • 3篇丁红英
  • 2篇薛志新
  • 2篇陈育建
  • 2篇陆华美
  • 1篇周平红
  • 1篇徐强
  • 1篇宋蒨
  • 1篇季永胜
  • 1篇李献文
  • 1篇黄优华
  • 1篇李雪飞
  • 1篇张亚英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当前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经成为不明原因肝硬化的主要来源,早期对其行抗纤维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2011年6月作者应用服用西药加扶正化瘀胶囊对NAFLD患者B超及肝纤维化指标进行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及抗纤维化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叶小峰张中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扶正化瘀胶囊中西医结合
危重患者内镜下经皮胃造瘘30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进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经皮胃造瘘营养支持,并于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1.5±3.1)min。手术后2个月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和传统的外科胃肠造瘘比较,内镜经皮胃造瘘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而安全、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
张中平陆洁葛亚强丁红英
关键词:危重患者内镜下经皮胃造瘘营养支持
内镜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32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在内镜下行胆管造影,据病情分别行经鼻胆管引流(ENBD)术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术及取石后ENBD术。[结果]插管成功率96.9%,插管后引流成功率100%。[结论]内镜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高峰张中平丁红英张亚英
关键词:胆管炎急性化脓性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鼻胆管引流
胃癌组织TRAF3、TRAF6阳性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7份。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微阵列技术检测TRAF3、TRAF6表达,分析TRAF3、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TRAF6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RAF3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下调、TRAF6阳性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
刘鹏军石红建张利霞张中平薛志新葛亚强许丽娟
关键词:胃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组织微阵列技术
IL-23和PG-1水平在不同胃部疾病患者体内的临床表达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3和胃蛋白酶原-1水平在不同胃部疾病患者体内的临床表达意义,为不同胃部疾病的早期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87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诊断结果进行分组,检测患者胃组织IL-23表达及血清IL-23、PG-1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表达意义。结果 CAG组病变组织IL-23水平高于CSG组,GC组病变组织IL-23水平高于CAG组(P<0.05);CSG组织中IL-23为弱阳性表达,而CAG、GC组织中IL-23均为强阳性表达。CAG组血清IL-23水平高于CSG组,GC组血清IL-23水平高于CAG组(P<0.05);CAG组血清PG-1水平低于CSG组,GC组血清PG-1水平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G组(r=-0.470)、CAG组(r=-0.524)、GC组(r=-0.751)患者血清IL-23与PG-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胃部疾病的进展,患者病变组织及血清IL-23水平逐渐升高,血清PG-1水平逐渐降低,根据患者病变组织及血清IL-23变化及IL-23/PG-1比值有望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率。
张利霞张中平许丽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3胃部疾病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3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有ESD适应证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行ESD治疗,评价ESD的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转手术率。结果 36例患者完全切除率为100%,术中出血发生率为8.3%,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6%,转外科手术率为5.6%,穿孔率发生率为2.8%。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有效微创方法。
张中平高峰葛亚强丁红英
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内窥镜检查并发症
养胃舒联合泮托拉唑治疗疣状胃炎30例临床观察
2011年
泮托拉唑结合养胃舒治疗疣状胃炎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叶小峰张中平
关键词:疣状胃炎疗效
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取2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胰汤煎剂胃管注入,每日1剂,连用3d;观察正常对照组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2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AP患者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CD3、CD4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经清胰汤治疗3d后,MAP患者IL-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CD4、CD4/CD8明显上升,SAP患者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CD4、CD4/CD8显著上升。结论AP患者特别是SAP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清胰汤有改善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高峰张中平陈育健陆华美徐骏良李雪飞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清胰汤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MMR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散发性结直肠癌(SCC)组织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hMLH1、hMSH2、hMSH6)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表达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SC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至少一项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6.1%(29/180),其中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0.6%(19/180)、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7.2%(13/180)、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5.6%(10/180)。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MR蛋白表达缺失者与表达正常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9%(22/29)、43.7%(66/15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24/29)、58.3%(88/151),二者比较P均<0.05。结论 SCC组织可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其表达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有关。
宋蒨石红建任景丽黄优华徐强孙钟武张中平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CT与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低位梗阻性黄疸对照分析
2005年
目的:通过分析低位梗阻性黄疸的CT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16例)及ERCP(28例)表现. 结果:良性梗阻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而下逐渐变细,CT上显示为胆总管下端等或高密度结石影,ERCP表现为胆总管下端充缺;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CT显示为扩张的胆管由上而下突然狭窄、中断,ERCP则显示为胆总管下端偏心性、向心性狭窄或截断状改变. 结论: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而两者联合运用,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陈建平张中平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计算机体层摄影逆行胰胆管造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