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兴
- 作品数:46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文化“根性”与“新子学”被引量:6
- 2018年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原生态"文化。但百余年来,中国文化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批判甚至颠覆中国文化成为主流;给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贴上了"劣根性"的标签,原因包括西方学者批判甚至污蔑中国文化、西方传教士推波助澜、日本学者指鹿为马、新派学人信以为真等几个方面。其实,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全是子虚乌有。有关中国文化的"根性"、中国文化的特征,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新子学"应条分缕析,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以正面评述为主的原则,坚持以中国逻辑思考中国问题,坚持开放的文化观,把中国文化"根性"说清楚,以更好地解释中国问题。中国文化崇尚人本主义,"新子学"在当下也应以人为本,经世致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子学"。
- 张洪兴
- 关键词:劣根性
- 司马迁天命观探微被引量:2
- 2020年
- “天”“天命”“天道”等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着复杂的内涵,承担着宗教的某些功能,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和生命情操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命观”是司马迁的写作纲领,在《史记》中呈现出天人相合、天人相感和天人相分等多层面特征,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一方面,基于史官的职责,司马迁受西周以来“天”“天命”观念影响,主张君权神授,维护大一统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张扬人的德性,以仁民德政评价王朝兴衰,以仁义道德评价人物成败得失,闪耀着德性的光辉。司马迁的天命观,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特点:即大一统的观念,大一统的传统;虚实相间,虚实相生;重视德性,强调道德修养。在司马迁有关“天命观”的历史叙述中,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上古时期至西汉武帝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中国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 张洪兴
-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天命观
- 论《庄子》“三言”的直觉思维特征被引量:4
- 2007年
- 直觉体悟是《庄子》"三言"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为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艺术感染力,庄子直觉思维中使用了以一统万、以有显无、以物观物、以外托内、正反互见,即"统"、"悟"、"顺"、"衬"、"逆"等方式,使其文章形成了"汪洋自恣以适己"的艺术风格。
- 张洪兴
- 关键词:庄子直觉思维
- 从历史还原看《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
- 2022年
-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文子及其思想历来不受重视,地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子其人不确切,《文子》有伪书之嫌,而《文子》辨伪的关节点主要体现在与《淮南子》的关系方面。从《淮南子》编纂动机看,刘安及其门客在承继汉初以来黄老之治基础上,试图为新继位的汉武帝出谋划策并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为此,他们广罗先秦典籍尤其是道家典籍,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节录或改写或袭用或新作,于是就有了以黄老道为主、儒法兼之的《鸿烈》。刘安希望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非成就一家之言,而《文子》作为“黄老学之始祖”,故《淮南子》对其情有独钟,抄录了其中80%的内容。我们在辨伪先秦道家古籍时,首先应该考虑文本的生成方式、存在形态与传承途径,尽可能还原历史基本真实,否则的话,或仅以西方某种理论为依据,或只为考据而考据,纠缠于细枝末节,其结果可能本末倒置,削弱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 张洪兴
- 关键词:历史还原淮南子辨伪
- 庄子“龙蛇”思想管窥
- 2024年
- “一龙一蛇”是庄子倡导的处世哲学与逍遥路径,它的提出基于风雨如晦的社会现实,也是否定“材与不材之间”后构想的与世推移的理想策略。一方面,它重视“心”的主观能动性,是《庄子》中隐逸的最佳方式“心隐”的直观表现与现实实践;另一方面它又破除了对处“中”的执念,以龙蛇不同形态的随机变化隐喻人一旦达到同乎大道的境界就可以合于自然,以自由的精神支配自我在现实中“缘督以为经”,将先哲普遍探讨的处世技巧转化为庄子独有的游世艺术。基于此,本论文从“龙蛇”观念的提出过程、思想特质、道家意蕴入手,以说明“龙蛇”虽非庄子首创,但经过他的演绎已然确立成为独特的哲学概念并远溉后世。
- 李琪张洪兴
- 关键词:游世逍遥
- 《文心雕龙》在屈、宋辞赋批评上折衷诸家之说
- 2023年
-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屈、宋辞赋批评,可以看出其主要方法是折衷。从经学角度辨析屈、宋辞赋时折衷诸家之说。从赋学角度考察屈、宋辞赋时,从辞赋体制和功用的角度阐释屈、宋作品,从辞赋源流的角度论证屈、宋的贡献,揭示屈、宋辞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论述屈、宋与赋体创作规范问题时均折衷诸家之说。在揭示屈、宋辞赋表现方法、艺术风格和特色时,分别在阐释屈、宋辞赋夸饰之法,赋比兴手法,风格和特色时折衷诸家之说。因而其批评研究超越了前人,远比两汉、三国、两晋以来诸家的屈、宋辞赋批评研究深刻、周密,也启发了后人,开启了屈、宋辞赋批评的新视野。
- 于信张洪兴
- 关键词:《文心雕龙》屈宋辞赋折衷
- 从《周易》看中国人的基本观念被引量:1
- 2013年
- 《周易》是中国先人们行为处世的原则和尺度,是他们对宇宙间万事万理的认识与体会。《周易》体现了中国人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主要包括阴阳的观念、"时"的观念、"位"的观念、"中"的观念、"变"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标签"。
- 张洪兴
- 关键词:周易中国人
- 试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庄子被引量:1
- 2007年
- 由于物质层面的原因,先秦时期人们在接受教育、文献书写、文献流传等方面与我们现代人不同,而我们又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因而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庄子》研究中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庄子如何接受教育、交友、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流传等方面进行考问,试图理清或接近一些庄子及其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为《庄子》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 张洪兴
- 关键词:庄子想象力历史真实
- 论明代中后期庄子学的勃兴及其表现特征被引量:3
- 2012年
- 明朝前期,庄子学沉寂。从明朝中期开始,受社会环境变化、儒学新变、印刷业繁荣、评点之风的影响,庄子学出现了勃兴的局面,有近二百部著作出现。这些著作中,有以儒解庄者、以佛解庄者、以文解庄者、以道解庄者,在阐释指向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由于受社会浮躁风气、出版商"射利"、心学末流之影响,明代中后期的庄子学也呈现出虚浮之风气,有空疏、剽窃之弊,故而明代中后期的庄子学成就并不是很突出。
- 张洪兴
- 关键词:明代勃兴
-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 2014年
-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但我们当下说起古代道德时,多习惯与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仿佛仁、义、忠、信等儒家观念即是古代道德的全部内容。这其实是对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一种误解,中国古代道德包含着多种道德形态、道德观念。
- 张洪兴
- 关键词:儒家学说儒道互补道家学说礼乐教化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