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科
- 作品数:19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人民出版社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人的价值的哲学分析(对话)
- 1986年
- 朋友:什么叫人的价值呢?目前似乎被公认的说法是人的价值在于他们的贡献。好象你的一些论著也是这样讲的。这样理解人的价值,是否有点简单化?
- 李连科
- 关键词:哲学分析朋友自我价值自我意识
- 哲学主体性与改革
- 1988年
- 在曲折、激昂的改革大潮中,哲学是一贫如洗、毫无建树呢,还是有所开拓、有所作为呢?哲学研究与社会改革已经发生和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于这一重大问题,本文只能从一个视角,略陈管见。
- 李连科
- 关键词:社会改革哲学研究主体性
- 关于价值、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被引量:6
- 1985年
- 在改革的潮流中,人们都在谈论价值问题。价值与价值评价的关系,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的关系,是哲学价值论的两个难题。许多对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和失误,都发源于此。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一、价值与价值评价价值或价值属性,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客体是客观的,主体需要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关系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 李连科
- 关键词:客体审美价值哲学价值论社会实践
- 从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看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 1983年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也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关系。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关系。
- 李连科刘奔
- 关键词: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主客体关系两个文明社会关系自我改造
- 人的本质规定和唯物史观
- 1983年
-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
- 李连科
-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研究历史发展动因唯物主义世界观
- 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被引量:1
- 1984年
- 一、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国学术界时断时续地争论了二十多年的真理阶级性问题,近来又围绕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论争,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决不是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了多方面基本理论的问题。第二,在过去的争论中,双方都有一些“王牌”,谁也不能驳倒谁。我们说争论双方手中都有“王牌”,并不是说各有一半道理;而只是说,结论正确的一方,恰恰企图驳倒对方本来正确的论断。因此,为了统一认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为了寻找一条正确解决分歧的新线索,我们不妨简要地叙述一下争论双方的论据。
- 李连科刘奔
- 关键词:阶级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学术界阶级社会
- 不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 1983年
- 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若干理论问题》(见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人》,经过修改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一篇使人感兴趣、受启发的文章。我赞成其不少的观点。但是,对于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我则不敢苟同。本文拟就此发表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黄枬森同志和其他同志。 一、不要贬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李连科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社会现象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黑格尔
- 应重视社会规律探讨被引量:1
- 1984年
- 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所必须强调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说,这是抓到了当前哲学应用中的一个关键。当前四化建设提出的许多哲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客观规律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从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口。本文仅限于提出一些有关方法论的问题,以说明强调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关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近几年来,不少人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根据,来说明和论证当前的改革。应当肯定,这些努力对于人们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李连科刘奔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规律方法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 人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吗?
- 1982年
- 兰秀良同志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含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人的本质或劳动的异化之所以是人的自然本质的异化,就是因为它是对人的需要或对需要的满足的否定。至于人的需要为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或属性,在作者看来,似乎是“自然”的事,因为他在这里并没有进行任何说明和论证。许多论著也都是把人的需要当作人的自然属性的。人的需要真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吗?
- 李连科
- 关键词:自然属性异化理论哲学
- 试论主体—客体的关系被引量:1
- 1983年
-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 李连科刘奔
- 关键词:主客体自我意识客体关系本体论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