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志鹏

作品数:35 被引量:258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9篇建筑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景观
  • 6篇气象
  • 6篇气象因子
  • 6篇颗粒物
  • 6篇大气颗粒
  • 6篇大气颗粒物
  • 5篇游憩
  • 5篇日变化
  • 5篇颗粒物浓度
  • 5篇大气颗粒物浓...
  • 4篇游憩地
  • 4篇森林公园
  • 4篇小气候
  • 4篇国家森林公园
  • 4篇SBE法
  • 3篇低山丘陵
  • 3篇低山丘陵区
  • 3篇人体舒适度
  • 3篇日变化规律
  • 3篇丘陵区

机构

  • 3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4篇国家林业局
  • 4篇闽江学院
  • 2篇英属哥伦比亚...
  • 1篇中国文化大学

作者

  • 35篇朱志鹏
  • 34篇董建文
  • 12篇丁国昌
  • 8篇王敏华
  • 8篇黄淑萍
  • 7篇吴倩楠
  • 4篇兰宇翔
  • 4篇郑宇
  • 4篇乔雨轩
  • 3篇陈颐
  • 3篇许媛
  • 3篇陈晶茹
  • 3篇张轩溢
  • 2篇兰思仁
  • 2篇李慧
  • 2篇许晓玲
  • 2篇郭真真
  • 2篇余鹏飞
  • 2篇杨小可
  • 1篇陈世品

传媒

  • 4篇林业资源管理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园艺文摘
  • 2篇现代园艺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三明学院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1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河流景观的地理设计体系构建被引量:3
2018年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的乡村河流景观问题,地理设计理论的引入对其规划思维与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在地理设计的理念下,乡村河流景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关键是维持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景观和社会环境景观交错构成的动态结构协调发展;将地理设计的方法论运用于乡村河流景观规划全过程,有利于降低尺度效应和规划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将地理设计的大数据、GIS等相关技术运用于乡村河流景观规划,有助于提高规划策略的科学性,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依据。
许晓玲朱志鹏郑翔董建文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森林景观及游览质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5-12-01—2016-11-30监测数据,分析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因子(风速、气温、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年均大气能见度为12.84 km,除PM_(2.5)年均浓度略超出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外,其他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皆处于一级标准内,表明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质量较高;大气能见度呈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从日变化规律看,最大值出现在傍晚(17:00),最低值出现在清晨(5:00);将大气能见度分为极差(<4 km)、差(4~10 km)、好(10~20 km)和极好(≥20 km)4个级别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级别大气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有明显季节性,春冬季极差和差的频率高,好和极好的频率低,夏秋季好和极好的频率较高,差和极差基本未出现;年内数据相关性分析显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CO、SO_2和NO_2浓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和海平面气压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33,-0.26,-0.16,-0.35,-0.42和-0.11),而与气温、风速和露点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20和0.19);K均值聚类分析表明,千岛湖大气能见度较高时,气象条件为高温、高风速、低湿和低海平面气压,是夏秋季午后典型的气象特征,而大气能见度出现低值时,气象特征为低温、高湿、高海平面气压和低风速,为春冬季夜晚及凌晨典型的气象特征;以消光系数、干消光系数与AQI和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CO、NO_2浓度构建回归模型,显示回归(P<0.001),且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浓度指标,AQI和PM_(10)、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贡献率(R2)较高,表明其对大气能见�
傅伟聪朱志鹏陈梓茹黄淑萍黄淑萍王敏华丁国昌
关键词: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大气污染物气象因子
南方水土流失区景观质量评价——以福建长汀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水土流失区如何景观化治理以及如何对已治理好的水土流失地进行景观提升,在国内外此类研究极度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水土流失区进行景观评价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BE法和SD法对长汀水土流失区景观进行评价分析并建立模型。【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得出秋季不同比例的落叶和常绿树种搭配、不同芒萁覆盖程度、不同地被与马尾松混交、不同季相的银杏林近景和中景等13个分类景观效果差异极其显著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来构建数学模型,得出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植被高度44.2%、树种起源29.8%、是否是经济林13.5%、绿视率8.5%与黄土裸露面积4%这5个显著因素,以及色相31.3%、植被显著度24.9%、植被种植方式24.1%、前景19.8%这4个显著特征。【结论】由多元化模型可得:低矮的植被(小于1.5 m)会大幅度降低景观的喜好度,当黄土裸露面积超过33%~67%时将降低景观喜好度,有经济林相比非经济林和没有经济林的会提高景观的喜好度;树种起源中自然种植的树种会大幅度降低公众的喜好度;景观的喜好度随着绿视率的提高而提高,图片绿色林地或草地越多景观喜好度越高;对比长汀水土流失区治理前、中、后的景观质量,治理后期的景观美景度大于治理中期景观美景度,最低的为治理前的景观,所以在无论在生态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景观层面,水土流失都是必须治理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水土流失区景观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兰宇翔朱志鹏乔雨轩傅伟聪陈晗董建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区景观质量SBE法SD法
福州冬季距市区不同距离竹类园舒适度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综合舒适指数"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距市区不同距离梯度3个竹类园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3个竹类园对周围环境均有一定降温增湿作用,乌山竹类园平均降温率最大,达0.148%,福州森林公园竹类园平均增湿效应最大(10.33%);2在一日中对人体舒适度感觉最好和感觉舒适时间最长的是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竹类专类园(7h)。
陈梓茹傅伟聪陈晶茹朱志鹏董建文
关键词:小气候人体舒适度
基于地形梯度特征的福州市景观格局演变被引量:31
2018年
地形是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为揭示不同地形梯度下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以1995、2005和2015年3期福州市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形位指数、土地利用分布指数、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讨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以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林地主要位于中低、中高和高等级地形位,农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主要集中位于低等级地形位.1995—2015年,福州市林地、农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增加.景观类型变化以稳定型为主,主要分布于中低、中高及高等级地形梯度区域;景观格局在地形梯度上变化差异明显,低地形位区域景观类型主要转向建设用地,而在中低及中高地形位区域,主要发生农地与林地的交替转变.研究区景观格局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等属性逐年上升,随着地形梯度升高而降低.
陈铸黄雅冰朱志鹏郑祈全阙晨曦董建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学信息图谱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冬季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6年
于2016年1月份连续7 d,对龙岩国家森林公园5类游憩地15个检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实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为7 108.06个/cm3,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浓度;(2)园内林地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为双峰式,在07:00—09:00出现第1次峰值,在13:00—15:00出现第2次峰值;次生林在13:00—15:00达到1 d中的最高值;茶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整体呈现从07:00—17:00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态水的峰值出现在09:00—11:00,15:00—17:00 2个时段内;(3)园内日均负离子浓度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旁、茶园、次生林、空旷地、天然林;(4)气象因子与负离子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陈梓茹杨小可傅伟聪朱志鹏董建文俞晨圣王敏华
关键词:游憩地负离子气象因子日变化规律
莆田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变化及尺度效应被引量:4
2017年
以莆田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和高程数据(DEM)为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运用地形位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对莆田市1995—2015年间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变化历程及空间尺度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主要分布在高地形位区域,建设用地与水体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区域,农用地与裸露地主要分布在低、中地形位区域。(2)1995—2015年间,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主要分布区域逐步向较高的地形位区域扩张;林地与水体的优势分布区段并未发生变化。(3)尺度效应研究表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和蔓延度指数等在不同地形位上均不具尺度效应;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分维指数在不同地形位上均随尺度增加而减小。
陈颐林毅伟朱志鹏傅伟聪董建文兰思仁
初夏福州城郊乡村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以孔元村、井下村为例
2019年
为探索福州市周边乡村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以孔元村、井下村为研究对象,选择五一游客游览高峰期,收集并分析5种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等数据,研究乡村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初夏孔元村、井下村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为3383.49个/m^3,达到对人体影响的I级标准;②不同游憩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日均浓度变化不同;③5类游憩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畔游憩地>游憩林地>硬质铺装游憩地>庙内>田园游憩地;④海拔、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因子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较大,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和湿度;⑤乡村游憩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游客行为活动关系密切,客流量大的监测点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
乔雨轩王楠楠王月明朱志鹏陈梓茹傅伟聪董建文
关键词:游憩地空气负离子
清源山风景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王敏华傅伟聪黄淑萍朱志鹏陈梓茹董建文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大气颗粒物大气污染物气象因子
福州城郊乡村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
2019年
为探究福州市周边乡村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孔元村、井下村为研究对象,选择五一游客高峰期,分别在两村内选取隶属5种游憩地类型的12个监测点,采集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信息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就村内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不同游憩地颗粒物浓度特征进行了总结,对气象因素与颗粒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讨论。结果表明:1)初夏孔元村、井下村大气中小粒径颗粒物浓度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TSP和PM10一日内浓度曲线变化呈现出近似的“N”或“V”字型,PM2.5和PM1.0浓度变化表现出早晨至中午低,傍晚急速升高的斜“V”字形;2)根据游憩地类型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由高至低分别为庙内、硬质铺装游憩地、游憩林地、田园和临水游憩地;3)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海拔、温度气象要素呈反比,与气压、湿度因素呈正比,且影响作用较大;4)乡村大粒径颗粒物(TSP和PM10)受村民、游人活动影响较大,其扬尘作用尤为突出。
乔雨轩王月明王楠楠朱志鹏陈梓茹傅伟聪董建文
关键词: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气象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