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姮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0篇淋巴
  • 6篇细胞
  • 5篇淋巴瘤
  • 4篇单抗
  • 4篇利妥昔
  • 4篇利妥昔单抗
  • 4篇淋巴细胞
  • 3篇预后
  • 3篇慢性
  • 3篇慢性淋巴细胞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遗传学
  • 2篇疗效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滤泡性
  • 2篇慢性淋巴细胞...
  • 2篇免疫
  • 2篇金淋巴瘤
  • 2篇克隆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李姮
  • 8篇邱录贵
  • 7篇易树华
  • 7篇李增军
  • 7篇吕瑞
  • 6篇熊文婕
  • 5篇刘薇
  • 5篇刘慧敏
  • 4篇王婷玉
  • 2篇邹德慧
  • 2篇于珍
  • 1篇李光耀
  • 1篇李成文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一线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方案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利妥昔单抗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一线采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72例(43.6%);不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93例(56.4%)。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体反应率(ORR)均显著高于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38.9%比21.5%,P=0.015;83.3%比60.2%,P=0.001)。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3.0(27.0~7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2.0(81.1~142.9)个月,而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位PFS为28.0(18.3~37.7)个月(P=0.094),中位OS为89.0(72.0~106.0)个月(P=0.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是否伴有高危遗传学因素(伴17p缺失或11q缺失)将患者分成高危组和非高危组,高危组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可显著提高ORR(86.4%比53.3%,P=0.012),但PFS[14.5(7.9~21.1)个月比20.5(10.7~30.3)个月,P=0.699]及OS[96.0(55.3~136.7)个月比74.0(48.0~100.0)个月,P=0.366]无优势;而在非高危组中,应用利妥昔单抗后患者PFS有延长趋势[71.0(55.3~86.7)个月比38.5(17.7~59.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CL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获得更高的CR率、ORR,并对不伴染色体17p缺失或11q缺失患者的PFS有改善趋势。
李姮熊文婕刘慧敏易树华吕瑞王婷玉于珍邱录贵李增军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利妥昔单抗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多种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存在转化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其中尤以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最为深人。组织学转化并非单一因素驱动下的突发事件,而是在多种机制的驱动下发生的克隆演变过程。从转化的高危因素、克隆演变模式及驱动转化发生的分子机制等层面对滤泡性淋巴瘤发生组织学转化这一生物学行为进行综述。
李姮邱录贵
关键词:分子机制
微小RNA-155在免疫过程中对T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微小RNA (miRNA)广泛参与生物体的发育、代谢及肿瘤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其中,miRNA-155与免疫调控的关系最为密切.miRNA-155的表达水平不仅影响T细胞分化方向,还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影响机体自身免疫、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等重要免疫过程.笔者就T细胞亚群分化、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及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对miRNA-155在各类免疫过程中对T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进行总结.
李姮邱录贵
关键词: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肿瘤细胞遗传学异常负荷及亚克隆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影响研究
李姮熊文婕易树华李增军钟仕贞李成文刘薇吕瑞邹德慧邱录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03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临床及主要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03例C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并利用Log-rank法检验各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503例CLL患者中位年龄58岁(26~86岁),男性335例,女性168例.初诊时临床分期以Binet A期为主,为204例(40.5%),其次为Binet B期和C期,分别为148例(30.1%)和151例(29.3%).初诊时108例(21.1%)患者存在贫血(血红蛋白〈100 g/L);427例进行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的患者中,有113例(26.5%)升高;344例进行CD38检测的患者中有100例(29.1%)表达阳性.330例具有完整荧光原位杂交(FISH)资料的患者中,156例(47.3%)伴13q缺失(13q-),为检出率最高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其次为IgH易位(22.4%),12号染色体三体(+12,21.2%)和17p缺失(17p-,14.5%).在230例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突变状态检测的患者中,165例(71.7%)IGHV为突变状态,表达V4-34基因的患者比例最高,占12.4%(28例).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89.0个月(95%CI 75.0~103.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29.0个月(95%CI 106.9~151.1个月).结论与欧美国家的CLL患者相比,本组CLL患者发病年龄偏低,总体生存期较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CLL患者的特点.
李姮熊文婕刘慧敏易树华吕瑞王婷玉于珍邱录贵李增军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不同亚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情况,探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33例初诊惰性B-NHL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资料。与全国一般人群相对照,比较惰性B-NHL患者与全国一般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比较分析惰性B-NHL各亚型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733例惰性B-NHL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7.9%,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vs.7.2%,P=0.548)。在惰性B-NHL中,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48例,HBs-Ag阳性率为18.8%,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18.8%vs.7.2%,P=0.002)、其他惰性B-NHL(18.8%vs.7.2%,P=0.004)及其他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患者(18.8%vs.7.1%,P=0.005)。惰性B-NHL其他亚型患者HBs-Ag阳性率比较全国一般人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阳性患者中,乙肝"大三阳"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但乙肝"小三阳"在SMZL组占16.7%,明显高于其他惰性B-NHL组(16.7%vs.4.7%,P<0.001)。惰性B-NHL患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HCV-Ab)阳性率为1.9%,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1.9%vs.0.4%,P<0.001)。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LPL/WM)、SMZL、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NMZL)组患者抗HCV-Ab阳性率分别为2.2%、2.5%、4.2%、3.0%、3.7%均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均P<0.05)。而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unclassified,
刘薇熊文婕李姮刘慧敏李增军吕瑞邱录贵易树华
关键词:肝炎病毒
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治疗对伴骨髓侵犯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伴有骨髓侵犯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38例初治伴骨髓侵犯的F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3岁(19~74岁),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评分低、中、高危组分别为11例(28.9%)、11例(28.9%)和16例(42.1%)。36例接受联合化疗患者的总反应率(ORR)为100%,完全缓解率(CR)为66.7%,部分缓解率(PR)为33.3%。36例接受联合化疗的患者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31例(86.1%),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3年总生存(OS)率明显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94.4%比80.0%,P=0.012),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在3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中,16例患者采用RCHOP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9例为RFC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6例高侵袭性表现的年轻高肿瘤负荷患者使用R—HyperCVAD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及地塞米松)。RFC及R—HyperCVAD样强化治疗方案与RCHOP样方案相比,患者3年PFS率明显升高(92.3%比48.9%,P=0.036),3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RFC样方案治疗患者3年PFS率明显高于RCHOP样方案治疗患者(100%比48.9%,P=0.029),而3年OS率二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0%比85.7%,P=0.285)。在36例使用联合化疗的患者中,13例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其3年PFS率(92.3%比58.7%,P=0.025)和OS率(100%比80.0%,P=0.040)均明显高于未采用维持治疗患者。结论伴有骨髓侵犯的FL患者�
熊文婕易树华李姮刘慧敏李增军吕瑞刘薇邹德慧邱录贵
关键词:淋巴瘤骨髓侵犯利妥昔单抗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淋巴瘤中心住院诊治的NMZL患者,总结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对治疗疗效、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例经病理证实的NMZL患者,中位年龄54.4(28~70)岁,男女比例1∶1。95%患者存在骨髓受累,乳酸脱氢酶增高40.9%(9/22),丙肝抗体阳性8.3%(2/24),自身抗体阳性33.3%(6/18),单克隆球蛋白阳性率33.3%(8/24)。所有患者CD19、CD20阳性,CD10阴性;CD5阳性率10%(1/10),CD23阳性率50%(5/10),但无CD5/CD23同时阳性患者。治疗总缓解率81.25%,完全缓解率56.2%;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总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有提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P=0.262)。结论结边缘区淋巴瘤发病率低,男女发病率相当,容易骨髓侵犯;利妥昔单抗较单纯化疗组有可能提高疗效(总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甚至有可能改善无进展生存。
吕瑞易树华李增军王婷玉刘薇李姮熊文婕邱录贵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七例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疗效观察
2015年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2例接受R-GDP(E)[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接受R-IGVP(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泼尼松)方案治疗,3例接受R-BEACOPP(利妥昔单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发病时中位年龄21(12~36)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1例,经典型HL 6例(包括4例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1例混合细胞型).中位疗程数为4(1~4)个,中位随访时间为29(24~58)个月.7例患者中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疾病稳定,1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5.7%.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以骨髓抑制为主.5例患者化疗后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HL患者安全、有效.
刘慧敏李姮熊文婕易树华邹德慧邱录贵
关键词:复发霍奇金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利妥昔单抗
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cIg)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可能来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5年5月1 147例初诊B-CLP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McIg表达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探讨其来源。 结果1 147例B-CLPD患者中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164例,其中140例(85.4%)存在McIg;非LPL/WM患者983例,其中50例(5.1%)存在McIg;两组McIg类型均以IgM型为主。McIg阳性LPL/WM组、McIg阳性的非LPL/WM组及McIg阴性组患者血清IgM浓度分别为(48.88±33.42)g/L、(27.9±15.23)g/L、(2.75±1.2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Ig阳性的LPL/WM组IgM浓度高于McIg阳性非LPL/WM组(P=0.000),且两组患者血清IgM浓度均高于McIg阴性者(P值均为0.000)。分析16例McIg阳性非LPL/WM的B-CLPD患者显示,治疗后完全缓解期间单克隆IgG、IgM的水平变化均低于初诊时(P值分别为0.001、0.048)。非LPL/WM的B-CLPD患者中β2微球蛋白高水平组及染色体复杂核型组血清McIg阳性率分别高于β2微球蛋白低水平组(P=0.001)及染色体正常核型组(P=0.016)。47例McIg阳性的非LPL/WM患者中,38例(80.9%)血清McIg表达类型与肿瘤细胞表面Ig轻链的类型一致,二者中度相关(P〈0.005)。 结论部分非LPL/WM的B-CLPD患者血清中也存在McIg,且可能和预后有一定相关性。McIg可能是由肿瘤细胞或与肿瘤细胞有共同前体的细胞分泌的。
袁二辉李姮吕瑞易树华刘薇王婷玉李光耀李增军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免疫球蛋白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