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应用于肥胖产妇临床分析
- 2015年
- 目的临床分析硬-腰联合麻醉"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02~2014-06肥胖产妇剖宫产、符合以下条件的病例:应用硬-腰联合麻醉,ASA分级Ⅰ-Ⅲ级,体重指数大于30 kg/m2,脊柱无畸形。硬-腰联合麻醉穿刺任何一方累计三次失败病例,改用其它方法穿刺。观察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针碰到神经例数、置管是否有阻力脑脊液引流情况。结果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69例,应用穿刺方法:中入路穿刺法(Z组)42例;"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穿刺法(B组)39例,其中12例为Z组腰穿穿刺失败病例,B组没有穿刺失败病例。Z组较B组硬外穿刺碰到神经发生率高(P〈0.05),腰穿一次成功率低(P〈0.01);腰穿碰到神经、置管有阻力、脑脊液引流不畅发生率(P〈0.01)。结论 L4-5间隙硬外穿刺,"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应用于肥胖产妇优于正中入路,值得推广。
- 胡水娥吴仲烨段雨杉王晓艳任斐李玲霞张兆伟胡彬
- 关键词:肥胖产妇
- 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采用改良序贯测定艾司氯胺酮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术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并观察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且ASA I~Ⅱ级的26例患者。采用改良序贯法操作,艾司氯胺酮的初始剂量为0.3 mg/kg,相邻患者剂量差0.05 mg/kg,若上一例患者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扭臀、抬手、动腿)影响手术操作为阳性,则下一例患者增加0.05 mg/kg,反之减少0.05 mg/kg,直至出现7个拐点结束研究。计算艾司氯胺酮抑制体动反应的ED50、ED95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苏醒时间、苏醒后5 mi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低血压、呼吸抑制(SpO 2<90%)、术后谵妄、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抑制人工流产手术体动反应的ED50为0.294(95%CI:0.256~0.332)mg/kg,ED95为0.370(95%CI:0.332~0.590)mg/kg,苏醒时间(11.3±1.2)min,苏醒后5 min VAS评分(1.3±0.6)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低血压、术后谵妄、苏醒期躁动,1例发生呼吸抑制,1例发生恶心,5例患者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加。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时,艾司氯胺酮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术中体动反应的ED50及95%CI为0.294(0.256~0.332)mg/kg,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
- 马荷荷王晓艳王燕艾伦王宇
- 关键词:半数有效剂量无痛人工流产体动反应
-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干预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损伤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干预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行常规心电监护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对照组恒速静脉泵注5 mg/(kg·h)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4μg/(kg·h)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干预,达深度麻醉后,实施常规麻醉维持并进行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麻醉诱导前10 min(T_(0))、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_(1))、体外循环结束(T2)、术毕(T_(3))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术前、术中、术后24 h的CD_(4)^(+)、CD_(8)^(+)、CD_(4)^(+)/CD_(8)^(+)比值及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脏复跳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96±9)s比(104±10)s、(6.0±0.5)h比(7.1±0.7)h、(13.1±2.2)h比(16.3±2.3)h、(26.2±2.6)h比(29.6±2.6)h、(15.1±1.5)d比(18.3±1.4)d](均P<0.001)。T_(1)~T_(3)时点,观察组MAP、心率均高于对照组,CK-MB、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术后24 h,观察组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CD_(4)^(+)水平、CD_(4)^(+)/CD_(8)^(+)比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有利于维持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心肌损伤和免疫功能抑制,改善围手术期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王晓艳呼延静党璐吴丹郭靖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丙泊酚血流动力学
- “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简称硬外)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300例,随机分为3组,L3~5之间'把持式'持续正压硬外穿刺硬-腰联合麻醉。第1组: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下一棘突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第2组:垂直侧入路进针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垂直穿刺。第3组:垂直正中入路硬外穿刺术。操作者均为通过5年临床培训,该项技术已熟练的麻醉医师。结果:第3组较第1、2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合计用时长(P<0.01);第3组穿刺次数明显多于第1组(P<0.01),第2组介于第1、3组之间(P<0.05);碰到神经、麻醉后第6天腰痛例数第3组多于第1、2组(P<0.05);置管有阻力第1组少于第2、3组(P<0.05)。结论:'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外穿刺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张兆伟
- 关键词: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
- 旁入路把持式椎管内穿刺技术在困难“腰-硬”联合阻滞中的应用
- 张二飞胡彬吴仲烨胡水娥王茜李玲霞王晓艳
- 技术内容:
背录:中国已经进入老龄时代,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老年人口全国已达1.9亿,陕西达526万,延安市达23万。高龄老年下肢手术数量日趋增长,“腰-硬”联合阻滞是首选的麻醉方案,然而临床中高龄老年的“腰-硬”联合...
- 关键词:
- L_(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5椎间隙之间硬-腰联合麻醉套针穿刺(针内针型)。正中入路、锐角侧入路,"把持式"方法穿刺。硬外穿刺、腰穿任何一方累计三次失败者,改用其他方法。硬外穿刺一次成功病例数,硬外、腰麻穿刺针触及到神经病例数,硬外穿刺耗时,穿刺后第6天腰痛病例数,置管顺畅否,引流脑脊液情况。结果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261例所用穿刺方法:正中入路穿刺法(Z组)133例、"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穿刺法(B组)128例。Z组较B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麻醉后第6天腰痛发生率高(P〈0.05);腰穿一次成功率低(P〈0.01);腰穿碰到神经、置管有阻力、脑脊液引流不畅发生率高(P〈0.01)。结论 L4-5间隙硬外穿刺,"把持式"锐角侧入路优于正中入路,值得推广。
- 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李玲霞张兆伟
-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老年人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危人群,主要原因在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强度降低,而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据报道,麻醉方式的选择与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关系密切[2]。传统的腰丛神经阻滞由于属于盲探式的操作,不仅阻滞成功率相对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也弥补了传统腰丛神经阻滞术的不足。本研究对比了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 王晓艳党璐吴丹
- 关键词:腰丛神经阻滞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腰硬联合麻醉超声引导技术盲探
- 硬-腰联合麻醉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原因和分型。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1月硬-腰联合麻醉,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排除体重过大、脊柱畸形、身高过高和过低者。患者采取侧卧位,选择腰(L)3~4~5椎间隙硬外穿刺。硬外穿刺针采用Touhy 16G,压力试验应用低阻力注射器。硬-腰联合麻醉穿刺三次均失败病例,改用其他方法穿刺。结果: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3560例,其中产科1698例,妇科1185例,普外科346例,泌尿外科331例;应用正中入路穿刺法(Z)、“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穿刺法(B)。两种穿刺方法,一次腰穿成功共计3915次例,其中355例为Z方法失败后,改为B方法的病例。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可以分为完全引流不出脑脊液(Ⅰ型)、脑脊液引流不畅(Ⅱ型)。“把持式”锐角侧入路方法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Ⅰ型2%、Ⅱ型3%,正中入路方法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Ⅰ型12%、Ⅱ型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把持式”锐角侧入路方法较正中入路方法低。
- 胡彬王晓艳段雨杉秦妮娜薛鹏李玲霞张兆伟
-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
- 血清N-HDL-C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8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并行PCI术的STEMI病人362例。记录两组病人一般资料,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随访,记录MACCE发生情况。结果:失访23例(6.35%),随访到符合入组的病人339例,年龄(51.0±11.3)岁,男212例,女127例。共48例病人发生MACCE,占14.16%。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将N-HDL-C<2.6 mmol/L定义为达标组,N-HDL-C≥2.6 mmol/L定义为不达标组,两组MACCE、再次心肌梗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760,4.442,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同样的结果(Log-Rank检验,χ^(2)值分别为9.792,4.863,P均<0.05)。Cox回归显示,血清N-HDL-C水平与STEMI病人PCI术后发生MACCE风险相关[HR=4.479,95%CI(1.866,7.245),P=0.003]。结论:血清N-HDL-C水平是STEMI病人PCI术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 刘亚东成欣李先先雷烨唐姣姣王晓艳
- 关键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分析
- 目的 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同年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
- 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李玲霞张兆伟
- 关键词: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