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外科
  • 2篇手术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出血
  • 1篇弹力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描记...
  • 1篇营养指标
  • 1篇预后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脑干
  • 1篇原发性脑干出...
  • 1篇再出血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入路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手
  • 1篇神经外科手术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王雁
  • 4篇谭可
  • 4篇宋英伦
  • 4篇李锦平
  • 3篇赵奇煌
  • 3篇李涛
  • 2篇郭鹏
  • 2篇李雄
  • 2篇王宇
  • 2篇王嘉炜
  • 1篇杨云娜
  • 1篇丁舒
  • 1篇李彤
  • 1篇顾征
  • 1篇张伟
  • 1篇刘赫
  • 1篇杨新乾
  • 1篇耿一博
  • 1篇唐艳军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15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探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7.1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4cm的11例中,采用翼点入路7例,单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直径〉4cm的9例中,采用双测额下入路2例,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Ⅱ级)16例(80%),其中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均获得肿瘤全切,SimpsonⅢ级切除4例(20%)。在有视力下降的18例患者29只眼中,术后视力改善20只眼(69.0%),无改变7只眼(24.1%),加重2只眼(6.9%),其中术前单眼视力严重下降者术后均无恢复。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中视力改善6例,无改变1例。结论:保护对视神经供血的穿支血管,注意肿瘤侵入视神经管情况,是视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赵奇煌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
破裂小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成功切除巨大或位于脑组织深部的血管畸形,难度更大。小脑血管畸形的发生率占脑血管畸形患者总数的7.9%-15%,大多数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小脑动
李锦平赵奇煌宋英伦杨新乾刘赫谭可王雁
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评估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探讨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以及治疗决策的制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306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手术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手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术前血栓弹力描记术(TEG)检查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抑制率≥75%作为暂缓急诊手术的标准,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之间、不同术式之间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差异.结果 抑制率≥75%组术后再出血率为26.9%,延期手术组为4.1%,OR=8.566,95% CI=2.279 - 32.19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75%组的再出血率为7.6%,OR=1.923,95% CI=0.594 -6.224,P=0.275;抑制率≥75%组与<75%组比较,OR=4.455,95% CI=1.539 - 12.89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诊开颅手术组与延期手术组相比,再出血率为15.9%,OR =4.399,95% CI=1.215 - 15.91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75%可做为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高风险的预测指标,可根据术者自身经验及技术优势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治疗策略.
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赵奇煌
关键词:脑出血阿司匹林神经外科手术血栓弹力描记术
早期肠内营养加二十二碳六烯酸对神经重症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3年
本研究通过分析早期肠内营养+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于神经重症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以及神经功能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唐艳军王雁张伟丁舒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二十二碳六烯酸临床治疗方案营养指标
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死亡及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神经系统征象、化验检查、血肿体积及治疗方式等,并根据患者发病后30 d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随访至发病后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5分),分析筛选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及90 d生活无法自理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采用保守治疗30例(83.3%),手术治疗6例(16.7%),其中生存组23例(63.9%),死亡组13例(36.1%)。随访至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组14例,预后不良组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的心率、GCS评分以及机械通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GCS评分、双侧光反射消失、机械通气、血白细胞绝对值、血肿体积>5 mL以及血肿破入脑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8分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893,95%CI:1.528~165.323,P=0.021)。结论入院时深昏迷是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耿一博刘一齐刘小莉汪阳顾征宋英伦李涛李彤谭可王雁杨云娜李锦平
关键词:原发性脑干出血神经功能恢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