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 作品数:42 被引量:192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赋权与脱贫:公民权理论视野下的贫困治理
- 2017年
- 现代公民权理论的成熟始于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发表题为《公民权与社会阶级》的演讲,它要求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公民资格。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从政治学角度界定了贫困与权利的关系,贫困意味着公民权未得到满足或保障。贫困人口因为公民权未得到满足而被社会边缘化,不能受益于经济发展成果或享受到社会福利进而陷入贫困状态。还有一点需指出的是:民事权利、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三者之间往往是相互纠葛在一起,呈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趋势,民事权利的扩展受制于社会权利的实现程度,社会权利的夯实又离不开政治权利作为根本保障。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的成绩和当下贫困治理的困境就是上述理论的现实映照。
- 徐琳樊友凯
- 关键词:公民权社会边缘化贫困治理公民资格政治权利民事权利
- 中国立法听证制度在实践中的困难探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移植于西方的中国立法听证制度以公开、透明、广泛等特色促进立法民主和立法科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尝试,它的制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中国立法听证制度在实践中的实际收效很多时候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中国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了立法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立法听证成本高昂、立法体制的制度缺陷以及立法主体认识上的误区都阻碍了立法听证制度功能的实现。
- 徐琳
- 关键词:立法听证制度民主政治
- 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探析
- 徐琳
- 关键词:冷战后
- 移植与成长--中国立法听证的初步实践及其政治学分析
- 徐琳
- 关键词:中国政治人大制度立法听证民主政治
- 公平行政与社会公正被引量:3
- 2013年
- 社会公正是指在公平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则之下,社会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其他资源在全社会之间进行合理而平等的分配。政府公平行政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当下中国,实现政府公平行政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注民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努力。
- 徐琳李哲
- 关键词:社会公正政府管理
- 制度民主与文明的价值--中国立法听证的政治学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中国立法听证制度不是原生的,而是移植于西方的一种立法程序性制度,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调整新的社会关系、协调新的社会利益矛盾的要求,对全球化给予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压力的积极回应。立法听证作为立法制度中的一项具体程序性制度,它不仅有着促进立法民主和立法科学的意义,而且还有着超越立法层面的政治价值。当然,它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它的功能的发挥不可能超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它的成长速度也将取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脚步。
- 徐琳
- 关键词:立法听证民主政治制度文明
-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被引量:1
- 2006年
- 一、全球化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兴盛起来,21世纪后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一个时髦的术语.
全球化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的一体化之上.它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它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指的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乃至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各种商品互通有无,竞价出售,为人类共享.……
- 徐琳
- 关键词:行政效率市场化改革WTO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世贸规则
- 现代社会政治参与若干问题探析被引量:3
- 2002年
- 徐琳
-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现代社会政治人政治心理
- 赋权与脱贫:公民权理论视野下的贫困治理被引量:10
- 2016年
- 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从政治学视角界定了权利与贫困的基本关系——贫困是公民权缺失的结果,提供了从权利角度思考贫困问题的基本参照点。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则从经济学视角进一步系统地阐释了贫困与权利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借用马歇尔经典公民权理论中民事权利、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三维分析框架,透视中国贫困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的内在机理。深化改革阶段的贫困治理需要转换思路,将赋权与贫困治理结合起来,以期获得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徐琳樊友凯
- 关键词:公民权贫困治理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家认同建设经验被引量:5
- 2023年
-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的重要议题,反映着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基石,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结果,两者双向互构。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领导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建构了高度的国家认同:一是深化国家政治认同,这是认知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二是强化国民的爱国情感,这是情感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情感表达;三是加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这是态度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行为选择。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高度的国家认同是创造“中国之治”奇迹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 徐琳官文婧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