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友红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急性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理治疗
  • 1篇心力衰竭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钠
  • 1篇血钠浓度
  • 1篇抑郁
  • 1篇预后
  • 1篇中毒
  • 1篇衰竭
  • 1篇气体中毒
  • 1篇重症
  • 1篇重症脑血管病
  • 1篇注射液
  • 1篇注射液治疗
  • 1篇疗效

机构

  • 4篇安徽省宿州市...

作者

  • 4篇张友红
  • 2篇许春奇
  • 2篇蒋慧娟
  • 1篇程仁力
  • 1篇钟平
  • 1篇杨洋
  • 1篇吕秀英
  • 1篇扬洋
  • 1篇贺静

传媒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衰标准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每日60 mL。观察两组患者第1、3、10日的脑钠肽(BNP)、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过程中心衰发病的严重程度,以及观察治疗10 d后以及出院2个月后复诊6 min步行距离及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大小。结果观察组心衰发病率为27.27%,低于对照组的53.12%(P <0.05)。两组患者第10日BNP、CysC、hs-CRP的水平均低于第1日及第3日(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治疗10 d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Lee氏心衰计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及远期预后,治疗效果肯定。
张友红程仁力尚亚东瞿晓雅王婷婷吕秀英王泉松蒋慧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参附注射液临床疗效
不同血钠浓度对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血钠浓度对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3例,将患者按不同血钠浓度分为低血钠组(血钠<135mmol/L,30例)、正常血钠组(135mmol/L≤血钠≤145mmol/L,52例)和高钠血症组(血钠>145mmol/L,31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和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7d和入院后21d 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钠组恢复良好率优于低血钠组及高血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钠浓度可初步作为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张友红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
急性三光气体中毒的心理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三光气体中毒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吸氧、解痉、平喘、祛痰、预防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重症者)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而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对2组患者均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焦虑和抑郁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病情轻、中、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意外光气中毒后,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许春奇贺静蒋慧娟杨洋张友红
关键词:中毒焦虑抑郁心理治疗
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在20%甘露醇中加入DXM 3 mg,每4~6 h静脉滴注1次,DXM 3 d后逐渐减量,持续应用3~5 d,最长不超过7 d;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同时对所有入选者每小时监测1次颅内压(ICP),持续监测到ICP恢复正常或死亡为止,并且分别在第1、3、6个月跟踪问卷调查,再次进行GCS评分。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CP恢复正常多集中在2~4 d,而对照组多集中在3~7 d,第3、4天ICP恢复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性期共死亡10例,治疗组3例,病死率6%;对照组7例,病死率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跟踪问卷调查并进行GCS评分,治疗组症状好转例数较对照组多(P<0.05),新增死亡7例中,治疗组3例。结论:在脑血管病中,DXM和甘露醇合用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脑保护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许春奇钟平程仁立张友红扬洋
关键词:脑血管病地塞米松甘露醇脑保护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