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颖
-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同型半胱氨酸对急性高血压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D-二聚体影响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19年
- H型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同时存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异常升高。有研究显示,Hcy在体内的异常积聚与脑卒中的发病相关[1]。高浓度Hcy是否能升高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对高血压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复发是否有确切关系目前尚缺乏有力证据。血浆D-二聚体(DD)的异常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标志,但其与脑卒中的发生是否相关,潜在的证据有限[2]。本研究探讨Hcy升高是否对高血压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DD产生影响,以期对临床有借鉴及指导意义,进一步加深对高Hcy乃至H型高血压的重视及早治疗。
- 姚杰鹏刘昕李志安白艳梅王旭颖刘璐高娟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颈动脉斑块D-二聚体
- 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血脂、炎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估计各指标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C反应蛋白、CHR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相比单一的C反应蛋白,CHR能更可靠的预测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结论CHR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识别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新的循环生物标记物。
- 朱泽阳黄维王旭颖邢晓明刘永刚
- 关键词: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易损斑块
-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 朱泽阳黄维王旭颖周园园刘永刚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脑积水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2年
- 椎-基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临床表现多样,较易误诊。现报告VBD致脑积水1例如下。1病例男,58岁。因"头痛头晕半年,加重伴智力下降、走路不稳1个月"于2011年1月20日入院。患者半年来反复发作头痛、头晕,测血压高,最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每日2次治疗,头痛稍好转。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伴智力下降、走路不稳。
- 郭艳敏卢军栋宗秀芳王旭颖
- 关键词:脑积水硝苯地平缓释片智力下降走路不稳椎-基动脉
- NLR、LLR、ENR对短暂症状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比值(LLR)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ENR)预测短暂症状性脑梗死(TSI)的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二科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住院的201例以短暂性脑缺血(TIA)症状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颅脑DWI检查有无脑梗死病灶分为TSI组和TIA发作组。比较分析组间的资料,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各指标与TSI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TSI的预测效能。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01例,其中TSI46例,TIA 15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TSI组的淋巴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及ENR明显比TIA组低,NLR及LLR明显比TIA组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及ENR是TSI的保护因素,NLR及LLR是TSI的危险因素(P<0.05)。NLR、LLR及ENR对TSI的预测效能优于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5、0.665及0.622。结论NLR、LLR及ENR检测费用低、方法简便,可作为预测TSI的新标志。
- 王旭颖郭艳敏刘永刚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