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14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被引量:101
- 2019年
-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 王亚飞王亚飞周侃
-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被引量:15
- 2020年
- 气候变暖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和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我国不同生态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化调控机理,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北片和南片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20个当前大面积推的小麦品种、新审定品种和新选育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黄淮冬麦区北片河北省石家庄市种植,在返青期前对其抗旱抗冻性、根冠比和叶片干重与鲜重比进行调查;收获后对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种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抗冻性为黄淮冬麦区北片>黄淮冬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生态麦区的单株粒重与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呈显著和极显著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多,说明这两个生态麦区的品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麦区其他农艺性状正负相关各有一定差异。在欧氏距离20处,20个小麦品种(系)被聚类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系)(第Ⅰ类)及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系)(第Ⅱ类)两个大的生态型;在欧氏距离6处,Ⅰ类又分为分别以‘百农207’‘济麦22’和‘西农979’为代表的3个亚类,Ⅱ类是以‘长旱58’为代表。产量、穗长、株高和经济系数4个主成分因子对10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变异累计贡献率为76.39%。‘济麦22’等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品种(系)综合得分在前20株中占95%。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适应气候变暖育种和引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 王亚飞王亚飞徐萍徐萍张正斌
- 关键词:小麦品种(系)黄淮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基于相敏瞬态热测量的双壁换热管层间接触热阻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双层316L不锈钢换热管道被广泛应用于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中,其层间接触热阻(TCR)是换热管的重要性能指标。针对这种管状结构的传热测量,设计并搭建了基于相敏瞬态电学热测量方法的实验台,在室温环境下开展实验。通过对传热模型的理论分析排除了外部空气自然对流对相位测量的影响,并由单层316L不锈钢换热管的热导率测量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测量值与其他文献报道的数值误差在6%以内。对双层换热管道的层间接触热阻(TCR)进行测量,实验结果揭示了双层管层间配合应力与接触热阻之间的关联性,并由实验结果出发讨论了界面周向的不均匀应力分布对双层管传热的影响。
- 王亚飞Babar Hayat张若谷辜萍侯虎旺辜萍赵旸
- 关键词:热导率接触热阻
-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被引量:31
- 2019年
-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在区域尺度水资源超载状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栅格尺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阐释了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口经济要素的空间关系,并提出空间规划与发展路径指引。干旱半干旱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案例实证研究与校验表明: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为空间规划与管制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撑;西海固地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5个等级,强和较强等级区主要位于清水河河谷平原,是黄河扬水灌区与地下水资源富集区的叠加区域,较弱和弱等级区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六盘山及其余脉山地区。在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开发指引,建立"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构建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人口产业布局模式。
- 周侃樊杰王亚飞王亚飞
-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干旱半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