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鼻内
  • 5篇内镜
  • 5篇鼻内镜
  • 5篇鼻窦
  • 5篇鼻窦炎
  • 4篇手术
  • 3篇内镜手术
  • 3篇鼻内镜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息肉
  • 2篇霉菌性
  • 2篇霉菌性鼻窦炎
  • 2篇内窥镜
  • 2篇窥镜
  • 2篇鼻息肉
  • 2篇出血
  • 1篇血量
  • 1篇引流
  • 1篇诊疗
  • 1篇诊疗体会

机构

  • 7篇扬州市江都人...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作者

  • 7篇方向
  • 7篇方玲
  • 5篇张玉玲
  • 1篇赵安滨
  • 1篇谷京城
  • 1篇赵林
  • 1篇姜梅
  • 1篇姚晨

传媒

  • 3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河南中医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4年
目的研究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200例,作为该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嗅觉评分和鼻窦炎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NOT-20)评分,并随访一年,对比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95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79例,总有效率79%,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嗅觉评分均明显上升,SNOT-20评分均明显下降,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一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嗅觉和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张玉玲方玲方向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38例。结果89.5%复发病例系多因素共同引起复发,其中涉及术后复查不当的有22例,涉及术腔粘连的25例,涉及钩突头端或尾端残留的6例,涉及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灶清除不彻底的8例,涉及中鼻甲处理不当的5例,涉及高位鼻中隔偏曲未矫正的6例,涉及筛及蝶窦病变清理不彻底的5例,涉及下鼻甲肥大的4例,涉及术后没有合理用药的18例。平均每例有2.71个原因。结论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处理相关鼻腔病变,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以及术后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赵安滨姜梅方玲赵林方向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
鼻内镜术后影响上颌窦口引流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影响上颌窦口引流状况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鼻内镜治疗鼻窦炎256例,根据窦口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病变情况,决定不同处理方法,从而探讨影响上颌窦狭窄闭锁的原因。结果 256例患者经过术后6个月随访,窦口开放率80.5%(206/256),狭窄率9.0%(23/256),闭锁率10.5%(27/256),影响上颌窦口引流常见四个因素:是否伴息肉,窦口自然开放方式、窦口处理方式和术后随访情况。结论上颌窦口是否开放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及评定的重要依据,正确处理上颌窦口,特别保留后下方粘膜及术后按时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张玉玲方玲方向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上颌窦口
51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诊疗体会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51例霉菌性鼻窦炎临床症状、CT特征及手术方法与疗效。结果 51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49例一次性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予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鼻窦炎有效检查手段,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术中窦腔冲洗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方玲张玉玲方向卢佳佳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鼻内镜手术术腔冲洗
鼻内镜下隐蔽部位的鼻出血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鼻内镜下探讨鼻内镜下隐蔽性鼻出血的常规部位及处理方法。方法对83例镜检查发现出血灶的患者出血部位、出血原因、与年龄关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出血部位,出血原因与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除9例患者予选择性鼻腔填塞,7例患者行鼻腔手术外,67例均采用微波或电凝止血。结论鼻内镜检查治疗隐蔽性鼻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减少病人痛苦、疗效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鼻出血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张玉玲方玲方向卢佳佳
关键词:鼻出血内窥镜检查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65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2次,若过敏,则应用罗红霉素治疗,每次15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7%,治疗组有效率为9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WBC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疗效显著。
方玲方向
关键词:鼻窦炎中西医结合疗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罗红霉素片
鼻内窥镜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减少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Ⅱ型患者69例,分术前用药组和术前未用药组,局麻组和全麻组,比较术前规范治疗及麻醉方式对内窥镜手术中出血的影响。结果术前用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0.71±25.12)mL,术前用药包括:①罗红霉素0.15 g每日2次,或青霉素800万单位静滴每日1次。②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口服强的松30 mg,每日早晨顿服。术前未用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27.94±31.34)mL,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F=18.46,P<0.05);局麻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8.46±24.17)mL,全麻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26.97±30.67)mL,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F=23.82,P<0.05);术前是否用药与麻醉方式二个影响鼻内镜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无交互效应,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F=2.073,P>0.05)。结论术前用药物是减少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出血的的重要因素,而麻醉方式选择是减少术中出血的另一个因素,局部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窥镜手术较全身麻醉患者出血量少。
张玉玲谷京城方玲方向姚晨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