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慧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A-T-R的旅游小城镇分类、评价与发展模式研究被引量:21
- 2015年
- 在科学界定旅游小城镇基础上,梳理旅游小城镇的分类标准,确立一类基于核心吸引物(A)—小镇(T)—乡村环境(R)的新分类方法,将旅游小城镇分为AT一体、AT分离、A+T+R联动与ATR创意再造4种类型。结合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实际状态,依据A、T、R三类初始条件不同组合情况提炼出六大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为旅游小城镇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推动旅游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 陶慧刘家明朱鹤李玏王磊
-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评价
- 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法学专业的历史教育探索被引量:5
- 2013年
-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但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依然稀缺。在法学人才培养上,首先应当开展历史教育。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历史研究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在法学专业推行历史教育①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完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毛克盾陶慧
- 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培养
- 基于经济学原理的长江三峡流域山地经济建设——以巴楚茶马古道上的罗田古镇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对巴楚茶马古道上的罗田古镇的考察,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乡镇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经济介体)如何对长江三峡流域山地经济发展的经济的主体(生产者)、受体(消费者)、载体(市场)、客体(产品)等四大要素起着统摄作用,如何让政府干预经济能更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 梅鹤轩陶慧
-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山地经济经济建设
- 中国城市休闲商业街区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4年
-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长,休闲旅游不断发展,而城市休闲商业街区(RBD)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游憩空间,受到普遍关注。城市RBD是传统商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对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经济转型、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知网检索到的与RBD相关的246篇文献为基础,以论文年发表数量和增长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首先分析国内RBD研究进程,将其分为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巩固发展3个阶段,从研究主题、使用方法、研究层次等角度对每个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文献内容,对RBD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划分,共分为12大类,并从RBD的相关概念与定义、RBD的特征功能与分类、形成机制与过程、空间结构与布局、RBD发展对城市的影响、RBD的旅游形象与游客体验感知、RBD的开发与规划7个方面对国内RBD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RBD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其中,概念定义的统一、深化案例研究、细化研究方向、提炼理论层次、应用定量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都是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的环节,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 朱鹤刘家明李玏陶慧
- 关键词:RBD
- 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被引量:50
- 2015年
- 传统的旅游吸引力研究方法在数据获取、市场化评价、游客体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评价带来了新途径。论文以北京市为例,建立城市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统计资源进行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体系,对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参与统计评价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共415个,总体平均吸引力指数为0.31,其中人文景观类吸引力最强,资源点数量最多。2)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存在空间集聚,休闲活动类资源吸引力空间集聚度最大,人文景观类资源吸引力空间集聚度最小。3)自然景观类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且旅游吸引力存在多个密度中心,吸引力热点区主要位于主城区;人文景观类资源分布集中于主城区,并形成旅游吸引力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相间分布的空间特征;休闲活动类资源分布以主城区为主,形成吸引力密度中心和以热点区为核心、周边为次热点区的空间集聚形态,周边区县主要是冷点集聚区。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为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并应用于空间分析上,对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朱鹤刘家明陶慧张娟
-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网络信息
-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被引量:81
- 2016年
- 要: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但现今尚存旅游开发失当、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问题,亟需展开对这类新镇域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区。本文从三生空间相互关系出发,确立旅游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进行三生空间分区。结果表明:该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为11.5∶32.3∶56.2,其中旅游生产空间应以北部山重村为核心,呈现局部区域集聚、全域沿马洋溪河相对延展的边缘模糊状态;城镇生活区布局于南部十里村,为配套服务与居住空间;生态保育区以中部天柱山为核心,承担区域生境质量保障功能。该研究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提供了科学的空间管理依据。
- 陶慧刘家明罗奎朱鹤
-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
- 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与实践——以新疆温宿地质公园的标志碑设计为例被引量:16
- 2014年
- 地质公园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课题。为区别于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和植物等自然景观,将地质公园中的所有人工景观统称为硬质景观。硬质景观作为连接旅游者与所在地域环境的重要纽带,是地质公园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色、地域形象的载体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针对目前中国地质公园硬质景观建设中忽视地域特色差异性,呈现出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问题,借鉴《园冶》景观设计的"境域联想、融题于形、物为人用"等理念,从地域性影响要素、地域性设计理念和硬质景观载体解构三个方面,构建出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框架。地质公园所在地域的地脉、文脉和技术环境通过科普内容、景观符号以及以人为本等方式融入到硬质景观的设计中,并以硬质景观载体展现出来。地脉确立硬质景观的科学性,决定着硬质景观的科普内涵;文脉则通过符号化的要素传递历史文化内涵;技术环境从技术手段上凸显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性关怀。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地域性美学表达载体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更是多维度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解构提炼出"尺度、色彩、质感"三种载体,以彰显地域性差异,杜绝在区域差异很大的公园之内,出现外形、色彩、质地基本一样的景观形态,强化了公园建设的独特性与价值体验。以新疆温宿地质公园的界碑牌示系统设计为实证,展示了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的应用价值,可为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特色化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 陶慧刘家明
- 关键词: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地域性
- 境外创新型城市研究进展及启示被引量:6
- 2015年
- 对国外创新型城市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创新型城市内涵、研究进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藉此提出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20字建议:"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以人为本,品牌营造,政策保障"。未来还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外创新型城市研究成果进行中国化,借鉴其研究方法及理论成果,加深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以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健康发展。
- 许辉杨洁明罗奎陶慧
-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43
- 2015年
- 绿带是阻止城市蔓延、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其游憩开发能够为大都市游憩空间紧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为研究区,以2013年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共448处)为研究对象,运用Kernel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各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1从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北京市绿带内形成了若干游憩空间集聚区域,游憩空间结构出现"北密南疏"的整体特征;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高且分布连续成带,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分布离散成团;北部温榆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大量集聚,成为绿带游憩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2从规模容量特征来看,占地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呈集聚分布,规模较小的游憩空间呈分散分布,绿带内已形成了6个由面积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密集分布构成的热点区。3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表现为: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憩空间的空间特征;政策性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空间分布相对均匀;重要水系与运动健身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布高度关联;主题活动游憩空间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会议度假游憩空间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民俗体验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水库周边。揭示了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布局情况,为中国绿带游憩体系的统筹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
- 李玏刘家明宋涛陶慧张新
- 关键词:游憩空间绿带空间分布特征
- 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法学专业的历史教育探索
- 2013年
-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依然存在着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因此,教育部专门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将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 毛克盾陶慧
- 关键词:法律人才培养法学专业人文素养高等法学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法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