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娜

作品数:8 被引量:129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仁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急性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急性期
  • 2篇急性缺血
  • 2篇急性缺血性
  • 1篇蛋白水平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切除...
  • 1篇性病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市仁和医...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 1篇大连市中心医...
  • 1篇湖南省脑科医...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李娜
  • 4篇吉训明
  • 2篇贾凌云
  • 2篇任长虹
  • 2篇华扬
  • 2篇李娜
  • 1篇穆玉明
  • 1篇金友贺
  • 1篇王凌
  • 1篇谢云燕
  • 1篇隋秀芳
  • 1篇刘玉梅
  • 1篇孟璇
  • 1篇于德林
  • 1篇吴春霞
  • 1篇马妍
  • 1篇李建卫
  • 1篇钟经馨
  • 1篇刘蓓蓓
  • 1篇周瑛华

传媒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风险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EA的重度(70%~99%)颈动脉狭窄患者562例。所有患者术前于血管超声诊断科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术侧血管结构及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分析CEA术后30 d内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新发脑梗死及脑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62例患者中,CEA术后30 d内共60例(10.7%)出现终点事件,其中过度灌注综合征42例,新发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OR=7.02,95%CI:1.97~24.94,P=0.003)、前交通动脉未开放(OR=4.23,95%CI:1.14~15.74,P=0.032)、术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60 cm/s(OR=5.49,95%CI:2.99~10.10,P〈0.0001)、年龄≥60岁(OR=5.29,95%CI:2.14~13.05,P〈0.0001)、颈总动脉分叉位置高于C2水平(OR=3.29,95%CI:1.01~10.97,P=0.049)、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2.03,95% CI:1.01~4.17,P=0.049)是CEA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A术前联合应用颈动脉CDFI、TCCS和(或)TCD综合评估术侧血管病变局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选择适宜手术的患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贾凌云华扬刘玉梅刘蓓蓓焦力群马妍王亚冰李景植周瑛华雷娜李娜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患者头晕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6
2018年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脑梗后焦虑抑郁患者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脑梗后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试验组36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口服,每日1次,共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5mg,口服,早、午各1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头晕评定量表(D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29例/36例)和16.67%(6例/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HI评分分别为(34.50±15.54),(44.72±20.92)分;HAMA评分分别为(11.89±3.75),(16.83±5.70)分;HAMD评分分别为(13.50±4.70),(19.14±6.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出现头晕加重1例,口干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例/36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头痛1例,便秘1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4例/36例)。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脑梗后焦虑抑郁患者的头晕症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李岩于洪波李娜王兴河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焦虑抑郁头晕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或栓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或栓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效果,探索两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病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或栓塞,将所有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栓塞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功能独立]进行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和栓塞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306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209例,栓塞组97例。134例(43.8%)患者在术后3个月实现功能独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栓塞组间功能独立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97/209)比38.1%(37/97),P=0.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病因与患者术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无显著相关性(OR=1.385,95%CI:0.378~5.073;P=0.623)。结论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或栓塞对神经功能结局并无显著影响。未来仍需开展研究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李娜李娜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机械取栓
常压高浓度氧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分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22年
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氧(NBO)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分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NBO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发病4.5 h内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包括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患者的比例。次要结局分为有效性结局[发病后90 d功能极好(mRS评分≤1分)和溶栓后即刻、24 h及发病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发病后7 d梗死体积]和安全性结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7 d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病后90 d死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因分型与发病后90 d功能独立的相关性。结果共111例接受NBO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68例,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组43例。(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血糖值均高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发病后90 d功能独立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52/68)比83.7%(36/43),P=0.36]。(3)发病后7 d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梗死体积大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组[18.9(6.5,34.1)cm 3比8.6(4.6,23.8)cm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OAST分型与发病后90 d功能是否独立不相关(OR=1.1
李娜李娜赵文博赵文博吴雅丽谢云燕谢云燕
关键词:卒中溶栓病因分型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1名非卒中对象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组(发病〈12 h组和发病12-24 h组)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不同评分组(NIHSS 0-4分组和NIHSS 5-19分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UCH-L1、GFAP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相关参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CH-L1、GFAP均高于对照组[0.13(0.09,0.21)μg/L比0.05(0.02,0.13)μg/L,0.030(0.008,0.130)μg/L比0.004(0.004,0.020)μg/L;Z值分别为3.62、4.95,均P〈0.01];NIHSS评分5-19分组血清UCH-L1、GFAP水平高于NIHSS评分0-4分组[0.12(0.08,0.21)比0.09(0.08,0.18),0.07(0.01,0.11)比0.04(0.01,0.10);均P〈0.05]。发病12-24 h组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发病〈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8,0.21)μg/L比0.09(0.08,0.18)μg/L,0.030(0.010,0.110)μg/L比0.040(0.008,0.100)μg/L;均P〉0.05]。UCH-L1、GFA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清UCH-L1≥0.18μg/L时,UCH-L1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4%;当血清GFAP≥0.11μg/L时,GF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6%;UCH-L1、GFAP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及0.71。结论血清UCH-L1、GFAP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时有明显变化。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李娜任长虹吉训明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
李娜华扬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
关键词:卒中动脉狭窄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李娜任长虹孙菲李宁吉训明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急性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