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泥炭地土壤氮排放对气候暖干化响应研究进展
- 2024年
- 气候暖干化导致高寒地区泥炭地土壤氮排放急剧增加,但是潜在的微生物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高寒泥炭地土壤氮转化与排放过程对温度升高、水位变化的响应,土壤厌氧氨氧化(Anammox)与NO_(3)^(-)异化还原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壤N_(2)O产生路径及其贡献。当前研究的不足体现在:1)只关注土壤N_(2)O排放,忽视了N_(2)的释放,导致高寒地区泥炭地氮的损失量被严重低估;2)Anammox过程对泥炭地N2排放的贡献未被量化;3)Anammox、细菌反硝化和真菌协同反硝化过程对N_(2)损失的相对贡献缺乏定量评估;4)气候暖干化情景下Anammox和NO_(3)^(-)还原过程的解耦机制尚不清楚。未来研究重点应着力于:构建野外增温、水位控制暖干化模拟试验平台,结合稳定性同位素、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围绕格局-过程-机理这条主线,系统评估高寒地区泥炭湿地氮排放(N_(2)O、N_(O)、N_(2))的量级、组成比例与主控因素,探讨土壤主要脱氮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量化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对N_(2)O、N_(2)产生的相对贡献,甄别对暖干化响应敏感的微生物类群,明晰土壤脱氮转变与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间的耦联关系,揭示土壤脱氮过程对气候暖干化响应的微生物学机理。
- 周易程淑兰方华军杨艳郭一帆李玉娜史方颖王慧陈龙
- 中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评价被引量:6
- 2014年
- 论文以可行性评价为切入点,从资源与赋存条件、综合开发利用条件、环境安全性及市场前景四方面因素选取了19项指标,构建中国页岩气开发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美对比研究方式,评价中国近期进行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适宜性问题。研究表明:1市场需求、成本与价格、核心技术条件、含气量、水资源污染、水资源供应及政策支持等指标是影响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因素;2对比得分结果显示,中、美页岩气开发可行性等级分属中度偏下与中度偏上区间,得分差距较大;3中、美页岩气开发可行性值的差距,主要归因于两国在页岩气资源与赋存及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方面的巨大差异。鉴于目前两国页岩气开发的实际情况,得分结果与现实具有较高符合度。
- 杨艳王礼茂方叶兵
- 关键词:页岩气层次分析法
- 世界天然气重心移动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利用重心移动模型,结合空间集聚分析方法,从移动重心和集聚中心两个角度分析1980年-2014年以来世界天然气储量、消费量和生产量的重心移动轨迹、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自1980年以来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重心呈现东偏北移动趋势,由北非向中东地区移动,储量重心和储量中心都在地理空间上接近于中东和前苏联地区;生产重心由大西洋西岸转移到西欧和地中海,生产重心与生产中心偏差较大;天然气消费重心由大西洋西岸向西欧和地中海移动。由于非OECD国家消费比重增高,导致消费重心与消费中心空间差异较大。(2)世界天然气消费重心与生产重心密切相关,空间重叠性较高,而探明储量与生产重心、消费重心之间变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探明储量对消费和生产的重心移动影响较大。(3)天然气储量、消费和生产具有较高的寡占型特点,2000年后空间集聚从高到低依次为储量、生产和消费,主要国家间的规模差距在缩小。(4)重心移动模型与空间集聚方法相结合,在刻画天然气虚拟重心和实际集聚中心互为补充,有较好的效果。
- 方叶兵王礼茂杨艳牟初夫
- 关键词:天然气
- 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在世界能源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度变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能源地缘政治研究日趋受到学界关注。为讨论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1998-201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了三个研究阶段及其特征,并从格局-机理-效应对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国内在能源地缘政治的格局演化、驱动机制、主体客体、能源安全及其地缘战略、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在理论框架上不够成熟,逻辑体系上不够完整,在地缘要素、能源和地缘政治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定量分析较为薄弱,在地缘要素、能源综合性、经济、能源安全和尺度等研究视野略显偏窄。鉴于此,本文对能源地缘政治研究框架提出了一点思考,未来研究应在能源地缘政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上更加重视,在大数据、模型化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加强。网络化、地缘环境、新能源、石油结算货币将成为研究新趋向,多种能源的综合性分析应得到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地缘政治在中微观尺度研究应受到重视,全球能源治理将成为政策研究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 方叶兵王礼茂王礼茂屈秋实杨艳
- 关键词:能源地缘政治
- 温带针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有机氮添加的响应特征被引量:9
- 2020年
-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转化和碳储量动态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是具有特异性的,取决于土壤初始氮状态、施氮类型、剂量与持续时间。过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氮沉降效应方面,对有机氮沉降如何影响温带针阔混交林SOC及其组分含量尚不清楚,鲜有研究关注氮素富集条件下SOC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以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尿素添加水平(0、40、80、120 kg·hm^(–2)·a^(–1),以N计,下同)的原位控制试验。施肥三年后,采集0~10 cm矿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土壤团聚体比例和不同粒径SOC含量;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不同种群相对丰度与群落结构,探讨SOC含量变化与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施氮三年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DON和TN含量,土壤酸化明显。施氮虽然未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总SOC含量,但是显著增加活性SOC组分(颗粒态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增幅介于27.5%~96.3%,导致SOC组分发生累积的大气氮沉降临界负荷为80kg·hm^(–2)·a^(–1)以N计下同。SOC含量的变化(ΔSOC)与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正相关。除好氧细菌丰度外,施氮总体上未改变微生物种群丰度,但是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G–)丰度比例增加而好氧/厌氧细菌(A/AN)丰度比例下降。有机氮富集倾向于促进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局域产生厌氧微环境,好氧/厌氧细菌(A/AN)丰度比例下降。活性SOC组分含量、土壤团聚体百分比和微生物PLFA丰度之间显著相关,暗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SOC积累和稳定之间关系密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富集会改变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导致土壤碳积累。
- 曹子铖程淑兰方华军方华军耿静耿静杨艳杨艳
-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