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明杰

作品数:3 被引量:5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氮素
  • 2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去向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
  • 1篇土壤
  • 1篇作物
  • 1篇夏玉米
  • 1篇小麦
  • 1篇轮作
  • 1篇轮作体系
  • 1篇花后
  • 1篇肥料
  • 1篇肥料氮
  • 1篇肥料氮素
  • 1篇

机构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徐明杰
  • 2篇张丽娟
  • 2篇巨晓棠
  • 1篇刘会玲
  • 1篇董娴娴
  • 1篇彭亚静
  • 1篇汪新颖
  • 1篇张琳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
本研究选择以曲周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为研究对象,在五个不同轮作(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传统管理种植体系(Con.W/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优化管理种植体系(Opt.W/M);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种植体...
徐明杰
关键词:轮作体系
文献传递
不同管理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随着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许多通过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分析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高产体系下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栽培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高产条件下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的新变化,解析小麦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栽培体系定位试验中设置15N微区,采用将15N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通过测定植株、土壤样品分析氮素利用特征。新鲜土壤NH+4-N和NO-3-N含量采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15N土壤及植物全氮用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plusXP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管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处理,分别比传统管理高35%和34%。优化管理15N利用率比传统管理高,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的累积量及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均表现为来自土壤氮高于来自肥料中的氮,说明土壤氮是小麦生长的主要氮源。传统管理籽粒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花前累积,转运氮的贡献率为81.65%,优化管理为62.14%。优化管理土壤硝态氮及15N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管理;开花期传统管理土壤表层硝态氮及15N大量累积;收获后40—60 cm土层15N出现累积峰,氮肥随水向下运移。两种管理方式的小麦当季化肥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传统管理土壤氮肥残留率高达69.33%,优化管理较低,为39.17%。【结论】在优化栽培体系中冬小麦施氮量为139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达到高产且氮肥高效利用。合理调控氮素投入量以及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实现水氮高效前提下的作物高产。
徐明杰董娴娴刘会玲张丽娟巨晓棠
关键词:冬小麦氮素去向
不同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本文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目标产量下化肥氮的变化,解析夏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利用及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夏玉米的科学合理施氮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管理方式定位试验中设置15N微区,采用将15N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分析植株和土壤样品。新鲜土壤用1 mol/L KCl浸提,滤液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15N标记的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测定用烘干样(过0.15 mm筛),然后用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生产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plusXP进行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方式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分别增加12%和10%。作物收获后,优化方式的15N吸收量及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利用率分别为20.81%、32.54%。夏玉米各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和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土壤氮显著高于肥料氮,传统方式籽粒中氮素的57.73%、优化方式籽粒中氮素的45.15%来自各器官的转移,近一半的氮素是在花后积累的,基施高氮对作物生长作用不大。开花期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传统方式显著高于优化方式,收获后有所降低,而土壤深层含量明显增加,有向下淋洗的趋势。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各土层的原子百分超均高于优化方式,而且在20—40 cm处出现了明显的15N累积峰,与开花期相比,40 cm以下土层的原子百分超明显增大,氮肥随水向下淋洗强烈。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土壤氮素残留率高达56.18%,表现为土壤残留>损失>作物吸收;优化方式则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结论】在优化方式中夏玉米施氮量为N 185 kg/hm2时,玉米达到高产水平且氮肥的利用率高。适当减少施氮量及增加后期追肥次数可实�
徐明杰张琳汪新颖彭亚静张丽娟巨晓棠
关键词:夏玉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