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俊超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生物滞留
  • 4篇脱氮
  • 4篇脱氮除磷
  • 4篇除磷
  • 3篇雨水
  • 3篇雨水处理
  • 3篇水处理
  • 3篇同步脱氮
  • 3篇同步脱氮除磷
  • 2篇污染
  • 2篇污染负荷
  • 2篇硝化
  • 2篇硝酸盐
  • 2篇硝酸盐去除
  • 2篇径流
  • 2篇反硝化
  • 2篇反应区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去除
  • 1篇地表径流

机构

  • 7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深圳市城市规...

作者

  • 7篇许萍
  • 7篇何俊超
  • 6篇张雅君
  • 6篇张建强
  • 3篇王俊岭
  • 3篇孙丽华
  • 2篇黄俊杰
  • 1篇任心欣
  • 1篇李俊奇
  • 1篇汤伟真

传媒

  • 2篇市政技术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道路LID设施设计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36
2016年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例,运用SWMM模型研究了生物滞留设施、透水沥青道路、透水铺装三种LID设施对区域内道路综合径流总量和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效果的影响中7个设计参数的优化,模型中水文水力、水质参数通过典型降雨过程进行率定。结果表明,E_(NS)、R^2值基本在0.77和0.80以上,SWMM模型模拟与实测水量水质过程趋势线基本一致,精度较好;7个设计参数中,D_A和D_C对径流总量和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呈负相关,其余参数呈正相关,且影响最大是D_C;B_H、S_(T1)和S_(T2)的设计优化值分别为0.15~0.3、0.6~0.8、0.5~0.7m,DC的设计优化值为0.5~1.5,H_A和D_A应在10%范围内予以优化。
许萍何俊超任心欣汤伟真张雅君黄俊杰
关键词:SWMM模型污染负荷参数优化
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及其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的构建方法,包括填料的筛选和两相反应区的设置,根据填料特性和吸附实验筛选出总磷吸附效率高的填料;所述两相反应区含有上述填料,为用于磷、氨氮、有机氮去除的好氧反应区和用于硝...
许萍张雅君张建强孙丽华何俊超王俊岭
文献传递
生物滞留池去除道路径流雨水中氮磷的原理及研究现状被引量:15
2015年
介绍了生物滞留池去除径流雨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原理,分析了p H值、水力停留时间、填料的性能、降雨间隔期及植物的选择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关于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的研究现状,指出强化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方向,为生物滞留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张建强许萍何俊超
关键词:氮磷去除影响因素优化技术
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由上向下分别为种植土层、填料层和砾石层,填料层下部和砾石层加起来构成缺氧反应区,缺氧反应区之上的填料部分及种植土层为好氧反应区,缺氧反应区和好氧反应区高度比为40~...
许萍张雅君张建强孙丽华何俊超王俊岭
文献传递
生物滞留强化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5年
生物滞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其对城市径流中悬浮物、重金属、油脂类及致病菌等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但脱氮除磷效果不够稳定。通过对国内外常规生物滞留池对污染物质净化效果的总结,探讨了常规生物滞留池氮磷去除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滞留池强化脱氮除磷的技术改进方法、机理及效果,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许萍何俊超张建强张雅君黄俊杰李俊奇
关键词:地表径流反硝化植物种类
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及其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两相生物滞留池的构建方法,包括填料的筛选和两相反应区的设置,根据填料特性和吸附实验筛选出总磷吸附效率高的填料;所述两相反应区含有上述填料,为用于磷、氨氮、有机氮去除的好氧反应区和用于硝...
许萍张雅君张建强孙丽华何俊超王俊岭
深圳市道路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及初期弃流量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高铁站附近道路为径流采样区域,对路面降雨径流进行监测,通过不同降雨径流事件,测试径流过程中悬浮颗粒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硝氮(NO3-N)质量浓度的变化,并利用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M(V)曲线,综合研究该区道路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初期径流弃流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道路降雨径流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其中SS、COD要比NH。-N、NO,-N、TP和TN的初期冲刷作用明显;综合分析得出初期径流截流率为30%~40%。所对应的污染物负荷比例为42%~70%,定量确定该区道路初期弃流量可控制在8mm左右.并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酌情选定初期弃流量。
何俊超许萍张雅君张建强
关键词:初期冲刷污染负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