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雪

作品数:16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血小板
  • 12篇血小板减少
  • 1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1篇免疫
  • 11篇免疫性
  • 11篇免疫性血小板...
  • 11篇免疫性血小板...
  • 9篇妊娠
  • 6篇妊娠合并
  • 4篇分娩
  • 3篇新生儿
  • 3篇新生儿血
  • 3篇新生儿血小板...
  • 3篇新生儿血小板...
  • 3篇孕妇
  • 3篇分娩期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蛋白
  • 2篇动物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市西城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威海市中心医...

作者

  • 16篇徐雪
  • 13篇梁梅英
  • 3篇王建六
  • 2篇陈哲
  • 2篇杨京晶
  • 2篇张晓辉
  • 2篇徐琦
  • 1篇刘元生
  • 1篇赵红
  • 1篇杨慧霞
  • 1篇宋庆华
  • 1篇张杨
  • 1篇石茂静
  • 1篇张晓红

传媒

  • 5篇中国妇产科临...
  • 3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产科急救...
  • 1篇第六届围产医...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治并分娩的107例(3例双胎)ITP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将新生儿分为PIT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2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88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T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年龄、ITP确诊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娩前血小板计数、妊娠期是否使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分娩孕周及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产次、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22例新生儿PIT中,出生日血小板减低16例(73%),出生后第1~5天6例(27%);出生日出现血小板最低值7例(32%),出生后3日内出现20例(91%)。结论新生儿PIT的发生可能与ITP孕妇年龄、诊断时间、妊娠期血小板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接受治疗及分娩方式无关。但应严密监测新生儿出生当日及5天内血小板水平,及早诊断。
徐琦梁梅英徐雪窦莎宋庆华陈哲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剖宫产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对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剖宫产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择期剖宫产的ITP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因臀位或漏斗骨盆接受剖宫产的患者。结果 ITP组和对照组各入选79例产妇,采取手术开皮前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50×10~9/L预防性输入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低于80 g/L时输入压积红细胞等围术期血液管理措施治疗,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新生儿娩出时间、Apgar评分、术中大出血比例(8.7%vs 4.8%,P=0.4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出血量【(505±186)ml vs(406±268)ml,P=0.008)】和手术期间接受血小板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vs 0,P <0.001】。结论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输入血小板,对于合并贫血者积极纠正贫血等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使ITP剖宫产患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赵红邵爱洁徐雪梁梅英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剖宫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徐琦梁梅英徐雪窦莎宋庆华陈哲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诊治专家共识被引量:2
2023年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妊娠合并ITP患者病情可随妊娠的进展而加重,导致妊娠期及分娩期出血风险增加,部分妊娠合并ITP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可发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规范管理妊娠合并ITP可以有效降低ITP患者的出血风险,改善母儿结局。但因妊娠合并ITP发生率较低,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存在诊疗不规范及过度诊疗现象。为进一步规范ITP的妊娠期管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本共识,旨在为我国妊娠合并ITP的诊治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梁梅英杨慧霞徐雪张晓辉
关键词:出血风险循证医学证据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分娩期
妊娠合并ITP患者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母儿相关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
徐雪梁梅英
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母儿结局的自身对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9/40),分别高于初产组的7.5%(3/40)和5.0%(2/40)(χ^(2)值分别为6.64和5.17,P值分别为0.010和0.023);二胎组产后出血量高于初产组[500 ml(213~795 ml)与300 ml(163~400 ml),Z=-2.34,P=0.019]。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初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新生儿出生1周内最低血小板计数为(202.2±106.7)×10^(9)/L,低于初产组[(222.5±91.8)×10^(9)/L,Z=-2.04,P=0.041]。结论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二胎妊娠与初产相比原发病情无明显加重,妊娠期母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分娩期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新生儿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增高。
王一麟刘越飞杨京晶徐雪梁梅英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法构建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单克隆抗体法建立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Balb/c雌鼠与同龄Balb/c雄鼠配对,自妊娠第10天起,每日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4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至分娩前。按照抗体的不同起始剂量分为实验一组(4μg)及实验二组(6μg),同期腹腔注射等量PBS溶液为对照组。动态监测给药后妊娠小鼠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死亡率,评价不同起始剂量下,血小板下降程度、维持时间及模型稳定性,并且记录各组小鼠子代出生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妊娠小鼠于给药24小时后出现血小板显著降低(P<0.05),并在给药7天内持续维持低水平的血小板计数。②与实验一组相比,实验二组中妊娠小鼠死亡率增加(25%vs 0%),血红蛋白水平于妊娠晚期显著降低(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子代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瘀点及瘀斑,其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产仔数、出生体重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注射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可建立妊娠合并ITP被动型动物模型;以单克隆抗体4μg/天作为起始剂量时对模型动物死亡率及血红蛋白影响最小。
翟铭雅徐雪梁梅英王建六
关键词:妊娠ITP动物模型单克隆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治疗相关并发症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母体干预治疗对母儿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6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血小板计数有两次或以上<30×10~9/L妊娠期ITP 119例,给予系统孕期保健,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糖皮质激素组(33例)、丙种球蛋白组(8例)、激素联合丙球组(26例)和支持治疗组(52例)4组。比较各组相关母体并发症、分娩结局、新生儿和随访情况。结果 119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开始孕周20~35孕周,用药时间1~15周。丙种球蛋白治疗开始孕周16~36周,周期1~5个疗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13例(10.9%),妊娠期糖尿病(GDM)18例(15.1%),贫血39例(32.8%),早产24例(20.2%),胎膜早破8例(6.7%);产后出血33例(27.7%),产褥感染1例(0.8%),无重要脏器自发出血及孕产妇死亡。4组在HDP与早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治疗组与无激素治疗组HDP、GDM和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36周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止妊娠孕周30^(+6)~40^(+5)周。剖宫产76例(63.9%)。围生儿119例,活产儿116例,死胎3例:无死产及新生儿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低16例(13.4%),头颅血肿1例。结论妊娠期ITP患者经合理干预可获得满意妊娠结局。激素治疗可导致HDP、GDM等相关并发症增加,应注意适应证及监测母体血压、血糖变化。
陈哲梁梅英徐雪窦莎张晓红王建六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并发症妊娠预后
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孕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血液系统时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点,探讨血小板减少是否为SLE患者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73例SLE患者的76例妊娠,其中累及血液系统21例,血...
徐雪
2014年日本“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共识”解读被引量:19
2015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的良性血液系统疾患,好发于20~40岁育龄期女性。其机制是机体产生自身血小板抗体,造成血小板破坏,同时伴有血小板生成障碍,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故又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徐雪梁梅英郭天元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妊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