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良
- 作品数:45 被引量:225H指数:8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 李晓江隋军张世文李国萍刘宗良陈绍春孙瑞梅奚艳马静杨洁
-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属自选课题。背景:由于口腔颌面癌独特的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经验表明,口腔颌面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问题是限制临床医生实施手术切除的主要因素之一。简单的局部修复大多数情况下...
- 关键词:
- 关键词:颏下岛状皮瓣
- 老年沙土鼠脑血管形态的变化
- 2008年
- 黄素群刘宗良李朗程建军杨建宇
- 关键词:沙土鼠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发病率年龄组
- 改良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应用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方法。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对髂骨区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摄片;临床应用改良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6例。结果:应用改良方法完成5具10侧标本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制备。临床应用6例手术顺利移植骨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法制备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的术式安全、可靠,可避免损伤腹壁组织及股外侧皮神经。
- 王卫红刘宗良邵聪吉孟步亮朱谨许彪
- 关键词:带血管蒂髂骨瓣旋髂深动脉解剖学
- 背阔肌腱下滑囊炎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为临床诊治背阔肌腱下滑囊炎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侧成人肩关节标本(右11侧、左9侧),对背阔肌腱下滑囊及与其邻近易误诊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结果背阔肌腱下滑囊位于肱骨结节嵴间沟底、肱骨小结节嵴、大圆肌附着部与背阔肌腱止点之间。肱骨结节间沟可分为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和大、小结节嵴间沟,确定该滑囊的上下位置,即从肱骨小结节最高点至背阔肌腱下滑囊上端距离为(27.43±4.71)mm,可以确定该滑囊的上下位置,背阔肌腱下滑囊的内外位置关系,从肱二头肌长头腱内侧缘距背阔肌腱下滑囊中点为(8.12±1.23)mm,可以确定该滑囊的内外位置关系。背阔肌腱下滑囊的相关数据,在肱骨结节嵴间沟上、下高度为(36.5±4.79)mm,中点宽度为(8.62±1.83)mm。背阔肌腱下滑囊周围易发生炎症的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滑液鞘、大圆肌腱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胸大肌骨管等。结论本研究为背阔肌腱下滑囊的诊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耿春梅陈奇刚赵永祥王琦刘宗良
- 关键词: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 劈胸骨柄同时锁骨离断T_2、T_3前入路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索安全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理想前入路方式。方法对30例(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采用劈胸骨柄同时锁骨部分切断术模拟脊柱T2、T3椎体前入路手术。在该入路中,寻找不同的间隙,暴露可能的椎体节段。结果将左颈动脉鞘(左颈总动脉、左颈内静脉、左迷走神经及其颈心支)、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颈交感干及左纵隔胸膜一起向外侧牵拉,向内侧牵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及其分支,向下牵拉左头臂静脉的方式,30例标本均能清楚的显露T1上缘至T3下缘,部分(6例)可达T4中部。结论劈胸骨柄和锁骨部分切断入路中,可找到一种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安全间隙方法。
- 段洪刘宗良闵捷贺云李兴国
- 关键词:胸椎
- 近发际缘冠状切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进行颞区及腮腺区的解剖学研究,为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中应用近发际缘冠状切口提供依据,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利用5具经4%甲醛固定的成人男性标本,对颞区及腮腺区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摄像,同时结合1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应用近发际缘冠状切口实施手术。结果:1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1a,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熟知颞区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王卫红刘宗良朱谨孟步亮吴勇许彪
- 关键词:冠状切口颧骨复合体骨折
- 国人鼓膜外耳道及外耳门的观察与测量被引量:1
- 1989年
- 本文对85侧成人标本,30侧新生儿标本,32侧胎儿标本测量了鼓膜的纵径与横径、外耳道的长度、外耳门的横径及纵径,观察了外耳门的形状。在解剖学方面提出了国人的资料,并为鼓膜的同种异体植入提供参考。
- 杨月如刘宗良
- 关键词:鼓膜外耳道
- 枕颈区软组织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为临床诊治项肌痉挛和血管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60侧)成人头颈标本枕颈区肌肉的附着点、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等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1)头夹肌止点宽(45.80±6.80)mm,头夹肌止点内缘至正中矢状面(52.83±7.87)mm;头半棘肌止点宽(42.45±7.29)mm;头上斜肌止点宽(18.32±4.18)mm,该肌止点内缘距正中矢状面(29.4±6.53)mm.(2)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伴行穿出斜方肌点距正中矢状面(18.18±5.55)mm,距上项线(25.15±4.64)mm.结论针拨疗法或针刀疗法在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治疗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在下项线以下治疗痉挛或颈痛的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穿出斜方肌点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而需松解的部位.
- 刘宗良陈绍春温淑仪刘爽李国萍李兴国
- 关键词:枕颈区软组织
- 经皮穿刺L_5-S_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5 9± 3.34(7.40~ 17.42 )cm2 ,在该区内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干。结论 :用穿刺导管从腹前壁经腹膜直抵椎间盘前面 ,椎间盘前方的小肠被“T”型杵状压腹器自动推开 ,从而可经双侧髂血管之间由前面较安全地穿入椎间盘中点。
- 刘宗良邹智荣刘承杏宋超
- 关键词:椎间盘手术入路
- 膝关节后外侧角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陈鸿鲁宁刘宗良解京明杨阳张颖
- 关键词:膝关节后外侧角生物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