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钊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野火
  • 3篇土壤
  • 3篇土壤剖面
  • 3篇黑碳
  • 2篇等离子体
  • 2篇低温等离子体
  • 2篇全新世
  • 2篇理化性能
  • 2篇灭活
  • 2篇灭活效果
  • 1篇底泥
  • 1篇地学
  • 1篇地学知识
  • 1篇洞庭盆地
  • 1篇鱼腥藻
  • 1篇知识
  • 1篇史前
  • 1篇双通道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盆地

机构

  • 9篇西安工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西安电力高等...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刘钊
  • 5篇谭志海
  • 2篇毛龙江
  • 2篇孙斌
  • 2篇贺佳
  • 2篇廖冰
  • 2篇边娜
  • 1篇于学峰
  • 1篇莫多闻
  • 1篇李茹
  • 1篇张平
  • 1篇王毅博

传媒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广州化工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纺织高校基础...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研究,考察了电气参数、场结构参数及铜绿微囊藻溶液液相体系因素等放电条件对其灭活规律的影响。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如丙酮提取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测定、扫描电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验DBD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放电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率有极大影响,在最佳条件下(放电电压160 V,放电电流0.6 A,介质间距4 mm,溶液初始OD值0.2,pH值为弱碱性)放电时间5 min,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可达90%以上。经DBD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处理后,藻液颜色由鲜绿色→淡绿色→浅黄色→无色,藻细胞的Chl-a含量大幅减少,光合作用能力被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受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藻细胞在放电处理前饱满、完整;而放电后的藻细胞细胞结构破坏严重,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泄漏,仅存少量细胞残骸。放电处理后的藻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增大,细胞膜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其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泄。DBD低温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的过程中,藻毒素的含量随放电时间先增加后减小。在最佳放电条件下,放电5 min后,不仅完全降解了藻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藻毒素,去除率达100%,还对原有水体中的藻毒素进行了降解。上述实验结果表明,DBD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较好的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抑制藻细胞的增殖,造成藻细胞大量死亡,而且不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蒲思川师兰婷贺佳边娜刘钊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铜绿微囊藻灭活效果理化性能
西安市公园景观用水COD与吸光度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西安市公园景观用水水质存在的富营养化问题,对西安市不同区域的6个公园景观水体进行野外采样分析,对比各公园水体化学需氧量(COD)和吸光度数据.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水样进行吸光度的连续测定,以寻求精确表征水体的色度、浊度的波段.分析COD与不同波段的吸光度数据.结果表明,曲江池公园部分区域水质最好,劳动公园水质最差;254nm的水体吸光度可以作为快速评价水体COD的方法,680nm的水体吸光度可初步判定水体的浑浊程度,555nm的水体吸光度水体颜色.
孙斌刘钊谭志海
关键词:景观用水COD吸光度
史前关中盆地土壤剖面的黑碳与炭屑记录被引量:10
2016年
参照OSL测年和考古与历史学断代,利用黄土—土壤剖面沉积物中炭屑和黑碳(焦炭和烟炱)记录,结合磁化率、有机碳等古环境指标,揭示过去12000年火灾历史演变过程。炭屑和黑碳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区域野火活动频繁发生,中期火灾很少,晚期本地火灾频率呈现增长态势。黑碳(烟炱和焦炭)和炭屑分析呈现不平行变化趋势,可能是生物质燃烧的物质排放方式和传输过程的区域差异引起。距今3500~2800年间,黑碳和炭屑颗粒浓度峰值与全新世短尺度恶化气候事件具有明显同步性;同期,先周人部落大规模土地开垦发展旱作农业活动加剧。黄土高原千年尺度火灾变化与季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表明:全新世以来,野火频率变化取决于区域气候有效湿度和人类土地利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谭志海龙艳侠范汇晨刘钊毛龙江
关键词:野火黑碳全新世
陕西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磷形态研究
2024年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其与氮都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十分显著。采用连续提取法对陕西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得到弱吸附态磷(NH4Cl-P)、铁锰螯合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P)、钙磷(HCl-P)、惰性磷(Res-P)五种磷形态。结果表明:总体上,红碱淖表层底泥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较低,但在湖泊水体pH值上升背景下,一些碱溶解磷(如NaOH-P)向湖泊水体释放的风险可能增加。五种形态磷在全湖的空间分布表明:NH4Cl-P与BD-P呈现大致相似的特征,NaOH-P主要在湖泊南岸附近富集,HCl-P和Res-P呈大致相反的变化趋势,总磷(TP)在全湖近乎均匀分布。与国内典型湖泊沉积物的对比显示:红碱淖表层底泥无论是总磷还是活泼磷均处于较低水平,也说明该湖泊表层底泥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相对较低。
刘晓清刘昱含刘钊于学峰
关键词:表层底泥磷形态
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1
2022年
OBE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先进教育理念,可以促进《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OBE理念,结合院校特色,我校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大过程考核以及加强能力导向的研究性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这些探索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知识解决环境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崔红涛李惠娟王毅博刘钊李茹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环境专业教学改革
探析地学领域知识在环境类专业的拓展
2017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区域化态势备受关注。该文通过实例分析和对比方法,深入地探讨环境类专业与地学领域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大环境生态系统理念建立和多学科交叉多项手段是解决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强化地学领域基础知识,运用地学领域3S技术在环境学应用,加强野外实习环境监测,有助于拓宽环境类专业地学知识,有助于深入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内在机理,从而为区域污染物监测和治理提供必要手段。
谭志海张平刘钊
关键词:地学知识环境类
双通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灭活螺旋鱼腥藻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利用双通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蓝藻水华优势藻之一的螺旋鱼腥藻进行灭活研究。在电极-液面间距2 mm,放电时间5 min,液层厚度10 mm,溶液初始浓度0.35,pH值为弱碱性的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的灭活率可达90%以上,并且处理效果不反弹。经双通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藻细胞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电解质渗出率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细胞膜相对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泄。以上理化性质测定表明,经双通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螺旋鱼腥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能力基本丧失,生长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已经死亡,灭活效果显著。
蒲思川边娜刘钊贺佳师兰婷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螺旋鱼腥藻灭活效果理化性能
甘肃合水地区全新世以来土壤剖面黑碳记录及其气候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甘肃合水马家村(MJC)全新世黄土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分析磁化率和黑碳(焦炭和烟炱)等古气候指标,试图探讨黄土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生物质燃烧特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气候寒冷而干旱,区域野火事件时而发生,植被生物量是此阶段野火发生与蔓延的限制因素;距今8000年以来,黑碳和炭屑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季节性降水增多从而抑制大范围火灾发生几率。然而,8000—7000 a BP和3500—2500 a BP野火频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仰韶时期老官台文化和寺洼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放火烧荒和开垦农田等活动有关;全新世晚期(3100 a BP至今)气候进一步干旱,生物质燃烧增强与人口增加和人类土地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其中1500—1000 a BP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峰值,这可能与隋唐以来该区农耕活动加强有关。可见,近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生物质燃烧特征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复合驱动所控制。
廖冰谭志海孙斌龙艳侠范汇晨刘钊
关键词:野火气候变化全新世黑碳
洞庭盆地末次冰期中晚期以来黑褐色土壤剖面野火记录及气候关联被引量:2
2017年
洞庭盆地澧阳玉成黑褐色土壤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期中晚期以来火生态的演变过程.通过野外采样和分析测试,参照可靠AMS-14C测年和考古数据断代,利用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炭屑和黑碳数据,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以来的野火发生和快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演替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氧同位素MIS3(Marine Isotope Stage,56.0~23.0 ka BP)期间,气候冷干向暖干转变,野火发生十分有限;氧同位素MIS2(23.0~10.6 ka BP)阶段,气候冷湿,C_3木本植被明显增加.然而,随着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冷事件发生,冬季风加强和可燃物干燥程度的增加,促使区域和本地野火普遍发生;氧同位素MIS1(10.6~7.0 ka BP)阶段,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植被由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C_3木本)所取代,致使区域野火明显下降.洞庭盆地野火发生与末次冰期快速突变气候事件(Heinrich and Younger Drays events)密切关联表明千年尺度野火机制模式受到北半球太阳辐射所控制的东亚夏季风强弱和全球冰量变化以及植被演替的共同影响.
谭志海龙艳侠毛龙江莫多闻廖冰刘钊
关键词:野火黑碳末次冰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