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2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2年 例1女,55岁,因腹胀20d于2011年7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0d腰肌损伤,开始“土三七叶”泡水服用,〉3次/d,50ml/次左右,共1个月。入院前20d出现上腹胀痛、双下肢浮肿。B超检查提示肝肿大、胆囊结石、腹腔积液。 汪志兵 张振玉 曹伟军 袁捷免疫正常患者巨细胞病毒食管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18年 巨细胞病毒食管炎通常发病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国内对于免疫力正常并患有巨细胞病毒食管炎的病例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免疫力正常巨细胞病毒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谈路轩 曹伟军 黄文斌 张振玉关键词:食管炎 巨细胞病毒 免疫功能正常 文献复习 YA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对结直肠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Yes相关蛋白(YA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9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AP蛋白的表达。利用siRNA降低结直肠癌细胞HCTl16中YAP的表达,运用MTT比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YAP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1%(65/9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2.3%(2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YAP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利用脂质体将靶向YAP的siRNA转染HCTll6后,实验组YAP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78.2±2.1)%和(81.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5,91.601,P〈0.01);HCTll6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48、72、96h实验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1±1.6)%、(34.7±2.4)%、(24.7±1.2)%。结论YAP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降低其表达能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YAP可作为结直肠癌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候选靶点。 曹伟军 徐亦君 徐兆军 袁捷 张振玉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 细胞增殖 RNA干扰 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癌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并初步分析其功能。方法 34对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从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网站下载获得。用Subread和feature Counts分析数据,获得mRNA和lncRNA的表达值。用edgeR分析获得差异表达lncRNA和与差异表达lncRNA共表达的mRNA,并作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有1345个,其中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758个,下调587个。共表达分析显示,1045个编码基因与lncRNA表达相关。与差异表达lncRNA共表达的mRNA涉及的GO生物学过程包括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DNA复制等,涉及的KEGG通路包括细胞周期、细胞粘附分子等。结论 lncRNA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曹伟军 谈路轩 李超 韩维维 张军 张振玉关键词:胃癌 转录组测序 长链非编码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从公共数据平台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结肠癌外显子芯片数据集GSE31737,包含40对结肠癌及癌旁组织。对外显子芯片探针进行重排,筛选出在基因水平特异性匹配lncRNA的探针。用Affymetrix Power Tools分析获得lncRNA表达谱,用LIMMA分析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结果共有136 053个探针特异性匹配9294个lncRNA,约包含了Ensembl数据库中76%的lncRNA。分析GSE31737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共有87个lncRNA差异表达,其中50个高表达,37个低表达。结肠癌与癌旁组织表达值倍数变化>1.5倍的基因共37个。结论 lncRNA表达在结肠癌组织中发生明显变化,有可能成为结肠癌的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曹伟军 吴海露 张予蜀 陈震球 袁捷 张振玉关键词:结肠癌 长链非编码RNA 基因芯片 胃癌与胃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8年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胃癌的发生是一个相对缓慢、多步骤、复杂的过程,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基因、吸烟等因素相关。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大量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与消化道系统疾病息息相关,其中胃微生物中H.pylori已被明确列为I类致癌因子。除了H.pylori,胃内其他共生菌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胃癌与H.pylori感染、胃癌与H.pylori根除、H.pylori与胃微生态、胃癌与胃微生态四个方面综述胃癌与胃微生物的关系,为日后胃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谈路轩 李超 曹伟军 张馨梅 张振玉关键词:胃癌 微生态 幽门螺杆菌 乳杆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in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在临床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及可疑结核性腹膜炎患者(n=37)同时实施T-SPOT.TB、结核菌素试验(PPD)、结核抗体、血清腺苷脱胺酶(ADA)等检测,同时设非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为对照组(n=25)。结果利用T-SPOT.TB试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阳性率为97.3%(36/37),明显高于PPD的45.5%(15/33)、结核抗体检查的15.2%(5/33)、血清ADA的33.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OT.TB试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和92.0%,显著高于PPD的45.5%和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SPOT.TB酶联免疫斑点法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结核感染的技术,对快速而准确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海露 张振玉 袁捷 曹伟军 徐兆军 陈震球 徐亦军 陈兴国关键词:腹膜炎 结核性 免疫斑点法 结核菌素试验 人肝内胆管癌细胞PRL-3的表达与侵袭转移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PRL-3在人肝内胆管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小RNA技术干扰肝内胆管癌细胞株PRL-3表达,并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评价PRL-3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转染PRL-3特异性siRNA-2组PRL-3表达明显降低(P<0.05)。PRL-3 siRNA-2组在划痕培养24h后划痕区域宽度占初始划痕区域宽度的百分比为(62.12±6.28)%,阴性对照组为(23.88±2.55)%,空白对照HCCC-9810组为(21.20±6.07)%。PRL-3siRNA-2组细胞的划痕两端距离相比明显较宽,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和空白对照HCCC-9810组细胞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RL-3 SiRNA-2组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穿膜细胞数为(19.40±2.30)个/HP,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64.00±2.73)个/HP和正常HCCC-9810组(67.20±3.11)个/HP,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HCCC-9810组和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RL-3特异性siRNA能够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中内源性PRL-3的表达,并可以明显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徐亦君 张振玉 徐娴 曹伟军 竺明晨关键词:肝再生磷酸酶-3 RNA干扰 肝内胆管癌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治疗的154例上消化道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超声内镜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EUS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囊肿、异位胰腺、布氏腺瘤的敏感度分别为90.6%、97.6%、90.0%、71.4%、54.5%、40.0%,特异度分别为94.4%、86.7%、98.6%、98.6%、99.3%、100.0%,准确度分别为86.7%、83.6%、91.5%、90.9%、89.7%、91.5%.EUS诊断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病变起源的敏感度分别为97.3%、88.1%、98.7%,特异度分别为96.6%、99.1%、97.5%,准确度分别为90.3%、89.7%、91.5%.食管SMT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胃SMT以间质瘤最常见;十二指肠SMT以布氏腺瘤最常见.结论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SMT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曹伟军 赵有才 张振玉 陈震球 张予蜀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 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5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提高,而随着对肠道微生态认知的加深,二者的关系逐渐明确.动物和临床实验均指出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肝轴和二次打击机制促使NAFLD的发生,并在肝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和小檗碱及抗生素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可减轻患者的肝病程度,并可调节体质量指数,减轻胰岛素抵抗,是治疗NAFLD等代谢性疾病的新思路. 关月 曹伟军 张振玉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微生态 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