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宏伟

作品数:25 被引量:30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太湖
  • 6篇水华
  • 4篇流域
  • 3篇水华微囊藻
  • 3篇微囊藻
  • 3篇蓝藻
  • 3篇蓝藻水华
  • 3篇
  • 2篇地理信息
  • 2篇东江流域
  • 2篇叶绿素A
  • 2篇植物
  • 2篇生态
  • 2篇水体
  • 2篇太湖流域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微污染
  • 2篇污染
  • 2篇物联网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南京大学
  • 5篇江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南京市测绘勘...

作者

  • 25篇杨宏伟
  • 7篇秦伯强
  • 6篇李宽意
  • 5篇杨桂军
  • 4篇刘正文
  • 3篇朱广伟
  • 2篇李传红
  • 2篇高光
  • 2篇胡细全
  • 2篇罗梅
  • 2篇文明章
  • 2篇王玉兵
  • 2篇王晓平
  • 2篇陈国梁
  • 1篇朱梦圆
  • 1篇许崇育
  • 1篇宋晓兰
  • 1篇李未
  • 1篇赵永军
  • 1篇张运林

传媒

  • 6篇湖泊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江苏测绘
  • 1篇现代测绘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广溪清水廊道新型生态沟技术中试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内置新型复合填料的生态沟技术处理受轻微污染的长广溪河水,填料主要由铁屑、铜屑和木屑组成,质量比依次为10∶1∶0.5。中试实验设1#和2#两个单元相互对照,每3~5 d采样一次,从2015年7月3日持续至8月17日,分别对进出水的TP、DTP、TN、DTN、NH_3-N和COD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该工程对TP、DTP、TN、DTN的去除效果都能保持在较稳定的状态,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68.61%、76.45%、46.26%和50.59%,NH_3-N和COD去除效果有较大波动,NH_3-N的最高去除率可达73.99%,COD去除效果不明显。
王孜颜罗梅陈国梁徐菲杨宏伟胡细全
关键词:催化铁内电解
牧食损害对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牧食损害(动物牧食所造成的损害)对伊乐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损害方式(去除植株50%叶片,去除植株顶端,以及同时去除植物顶端与50%叶片)对伊乐藻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增长、植物的干物质、氮、磷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去叶与去顶去叶损害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生长,相对生长率分别占未受损植株的62.8%与74.4%;去顶与去顶去叶损害使伊乐藻主枝生长几乎停止,却显著促进了植物分枝的生长;去叶损害对植株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生长无明显抑制并却显著地降低了分枝的重量。对受损伊乐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太湖伊乐藻现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原因并认为植物残体是伊乐藻种群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宽意刘正文杨宏伟李娟李传红
关键词:伊乐藻东太湖
新方法、新理论为太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被引量:13
2017年
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暴发,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暴发的科学解释和未来十年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及生态恢复等,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自建站以来对太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监测,开展了浅水湖泊系统研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示范。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太湖站野外科学平台的支撑下,联合院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创建了湖泊现代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协同的野外原位研究方法,发展了湖泊科学环境要素过程与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新局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作用,阐明了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区域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作用机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太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使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也使得太湖站成为了无可替代的野外科研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秦伯强朱广伟杨宏伟李宽意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
零价铁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文章提出了零价铁微电解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质量的废铁屑进行烧杯实验,测定了水样中总磷和总铁等指标,研究了该方法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总磷去除率与反应时间和废铁屑质量成正比关系;除磷优选条件为废铁屑180 g/L,腐木质量为0.5 g/L,铁铜质量比为10∶1,反应时间为6 h时,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除磷优选条件下的反应为一级反应,速率系数K=0.247;处理后总磷含量低至0.0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总铁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标准限值0.3 mg/L。
罗梅刘昔陈国梁邓强童征杨宏伟胡细全
关键词:零价铁微电解微污染除磷
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07年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的牧食对苦草生长有显著影响,牧食损害使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明显降低、块茎数量及重量下降。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也有明显影响,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在营养盐相对丰富的湖泥处理组中要远高于岸泥处理组,而根须数与块茎重量在湖泥处理组中显著低于岸泥处理组。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无明显交互作用。
李宽意刘正文杨宏伟宋晓兰文明章
关键词:沉积物类型苦草
基于改进原型法的太湖流域区域环境信息系统的进化式开发——以无锡市为例被引量:2
2003年
针对传统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缺点,结合了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原型法快速开发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原型法的进化式开发方法,并在位于太湖流域的无锡市进行了开发实践.
朱琦光吴国平杨宏伟窦闻
关键词:太湖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专题地图集——析“太湖生态环境地图集”的设计被引量:2
1998年
本文论述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编制太湖生态环境地图集的方法,把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与地图集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使地图集具有更高的学术与使用价值,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杨宏伟
关键词:地图集
扰动方式对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群体大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风浪扰动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扰动方式对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模拟不同扰动方式(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群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间歇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从35.09μm迅速增大至43.73μm,实验第17天时为59.00μm;而持续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大小先从35.07μm增大到43.51μm,实验第17天时减小至13.95μm;不扰动组整个实验期间群体大小相对稳定,实验初为35.38μm,实验第17天时为33.67μm.方差分析显示,间歇扰动组群体大小显著大于持续扰动组和不扰动组,持续扰动组显著小于不扰动组.实验第17天时间歇扰动组藻细胞密度(1.675×10~6cells/ml)显著高于持续扰动组(0.344×10~6cells/ml)和不扰动组(1.461×10~6cells/ml).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强度下的间歇扰动能促使水华微囊藻群体显著增大和生长,而长时间的持续扰动则会抑制水华微囊藻群体的聚集和生长,该结果有助于人们对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机理的认识.
芮政杨桂军刘玉韩丽华秦伯强杨宏伟钟春妮
关键词:水华微囊藻太湖
四种不同植物湿地对不同C/N比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与季节动态被引量:10
2016年
进水浓度、C/N比、植物种类是影响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orient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水葱(Scirpus Validus)等4种植物湿地在不同碳添加及C/N比处理条件下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在不同C/N比(2.5∶1、5∶1和10∶1)进水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在一个生长季内4种湿地植物对主要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率为:COD 63.41%~78.02%,TN 33.19%~52.86%,TP 52.64%~73.16%.当C/N为5∶1时,香蒲湿地的COD和TP去除效果最佳,而当C/N为2.5∶1时,菖蒲湿地的TN去除率最高.夏末秋初(7—9月)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较好,而冬季(11月—翌年1月)去除效果明显下降.总体而言,合理地调控进水浓度、C/N比,选择最佳的湿地植物,可显著提高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赵永军田云飞黄德英张继彪杨宏伟
关键词:垂直流湿地C/N比植物选择去除率
GIS支持下的东江典型流域径流变化研究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一系列水文效应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重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中将LUC...
杨宏伟
关键词:东江流域典型流域SWAT模型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