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脑梗死患者
  • 3篇眩晕
  • 3篇手法
  • 3篇手法复位
  • 3篇耳石
  • 3篇耳石症
  • 3篇复位
  • 2篇血脂
  • 2篇溶栓
  • 2篇他汀
  • 2篇疗效
  • 2篇静脉溶栓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伐他汀
  • 2篇阿替普酶
  • 2篇阿托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亚楠
  • 3篇尚俊英
  • 3篇赵虹
  • 2篇刘菊
  • 2篇刘志成
  • 1篇吴雅丽
  • 1篇郭学谦
  • 1篇钱秀清
  • 1篇谢帅
  • 1篇王欣然
  • 1篇袁烨
  • 1篇富欣然

传媒

  • 4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观察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分析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98例耳石症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经手法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痊愈,部分患者残留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症状,随访3个月,观察残余症状特点、持续时间,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198例患者中,男78例(39.4%),女120例(60.6%),平均年龄(59.2±11.5)岁,病程3小时~10年,中位数4.8天。其中121例(61.2%)患者有后遗症状,如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持续数天至数月。其中,155例患者完成随访3个月,残余头晕组平均年龄大于无头晕组,在残余头晕组中,女性多于男性。对残余头晕患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残余头晕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76,95%,CI 1.532~5.331,P =0.000);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后一半以上患者均可遗留头晕、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感,多在1~2个月左右逐渐改善,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亚楠
关键词:耳石症眩晕头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加深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诊治的100例BPPV患者资料,从性别、年龄、眼震持续时间、眼震潜伏期及不同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受累半规管不同,将其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70例,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组28例,行360度翻转治疗,多管受累者2例,7 d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BPPV女性多见,50~65岁为高发期,潜伏期为0~8 s;无明显潜伏期者15例,占15.00%;眩晕持续时间小于60 s为82例,占82.00%;持续时间60~180 s为15例,占15.00%;PC-BPPV患者中,治愈60例(85.71%),有效8例(11.43%),无效2例(2.85%);28例HC-BPPV患者中治愈18例,治愈率64.28%,有效4例,有效率28.57%。结论:BPPV以PC-BPPV受累者多见,PC-BPPV与HC-BPPV相比,其眩晕持续时间长。应用Epley法和360度翻转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和HC-BPPV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李亚楠
关键词:眩晕半规管耳石症手法复位
周围性面瘫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神经损害。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非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面瘫出现前3~5d内出现患侧乳突以及下颌角、耳内、乳突区疼痛,观察组15例(30.0%),对照组33例(6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M波波幅比观察组为(52.7%±11.07%),对照组为(68.37%±14.4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恢复,均无后遗症。结论:周围性面瘫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的神经损害较非糖尿病患者更轻,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是糖尿病合并症,而非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是单纯的颅神经病变。
尚俊英谢帅赵虹李亚楠刘菊吴雅丽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性面瘫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4.5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7
2016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 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尚俊英李雪峰赵虹李亚楠刘菊袁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高脂血症并发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90例,按照是否使用降脂药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对照组不予降脂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分别给予抽血化验血脂,同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12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斑块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TC、LDL-C水平,长期服用可以一定程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
李亚楠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肢体助动机器人
本发明公开一种患者肢体助动机器人,包括助动机械臂和控制系统,助动机械臂包括基座、大臂、前臂及持握手;大臂的末端与基座连接,大臂的首端与前臂的末端连接,前臂的首端与持握手连接,持握手用于对患者肢体被选定部位做抓握助动;控制...
刘志成孙翠莲王欣然李亚楠郭学谦
文献传递
大腿假肢支撑期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大腿截肢患者的硅胶套材料属性,对支撑期残肢与接受腔之间接触面的力学分布的影响,为大腿假肢适配方案中硅胶套的选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大腿截肢患者残端与接受腔的断层图像,通过影像学信息和工程学方法,分别获取接受腔、硅胶套、残肢、骨骼等结构的三维模型;根据角度变化调整模型,获得初始接触期、负荷反应期、站立中期、站立末期、摆动前期5个时相的组装模型;根据三维动作捕捉系统Motion和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测得的地面反作用力及髋关节角度变化的结果,对5个时相下大腿假肢模型分别进行有限元非线性接触分析;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硅胶套不同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残肢表面等效应力以及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穿戴不同弹性模量的硅胶套时,残肢所受最大等效应力以及最大剪切应力在初始接触期、负荷反应期、站立中期、站立末期时相时出现在残肢内侧和接受腔口型边缘对应的残肢位置,在摆动前期时相时则出现在残肢内侧、接受腔口型边缘对应的残肢位置和坐骨周围等位置。当硅胶套弹性模量在0.98~2.70 MPa范围内变化时,在摆动前期残肢所受等效应力变化范围为13.85~23.55 k Pa,最大剪切应力变化范围为7.82~13.46 k Pa,而其他时相基本一致。结论硅胶套的力学特性影响大腿假肢残肢与接受腔之间接触面的受力分布,摆动前期残肢所受最大等效应力与最大剪切应力随硅胶套弹性模量变化大,在实际适配过程中需注意。
李亚楠李亚楠钱秀清刘志成
关键词:大腿假肢应力分布步态有限元分析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疗效对比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诊治的90例耳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使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使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4周后观察疗效,并对其进行1~3个月随访。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和95.24%,观察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95.8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25%和15.7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是治疗耳石症首要方法,简单有效,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李亚楠
关键词:手法复位耳石症眩晕药物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8例合并有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检测患者的血脂,炎性因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12个月时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TC、LDL水平,提高HDL,降低炎症因子。
李亚楠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炎性因子脑梗
分析脑梗死患者晨峰血压特点
2015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24 h动态血压波动特点。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入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4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和50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佩戴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4 h血压情况,观察两组收缩压(昼夜)和舒张压(昼夜)、血压下降率及血压晨峰值。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晨峰发生率高(字2=9.375,P<0.01),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情况较对照组发生率高(字2=8.247,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晨峰现象,两者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即脑梗死患者晨峰现象显著,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李亚楠
关键词: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