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安氏Ⅱ2错畸形与个别正常的下颌骨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数据库并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搜集国内外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安氏Ⅱ2错畸形的颌骨形态特征的文章。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评价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 Man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安氏Ⅱ2错畸形与个别正常对照的研究,其中安氏Ⅱ2错畸形的患者277例,个别正常共1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ANS-Me距离[MD=-2.42,95%CI(-3.43,-1.41),P<0.01]、Go角[MD=-3.74,95%CI(-5.04,-2.45),P<0.01]、Go-Me距离[MD=-2.32,95%CI(-3.68,-0.95),P=0.009]、N-Me距离[MD=-3.12,95%CI(-5.49,-0.74),P=0.010]及SNB角[MD=-2.68,95%CI(-4.67,-0.70),P=0.008]较对照组小;而试验组Pog-NB距离[MD=1.27,95%CI(0.89,1.65),P<0.01]较对照组大;以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Y轴角[MD=0.17,95%CI(-2.40,2.74),P=0.9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显示在安氏Ⅱ2错畸形中,其面部高度发育不足;下颌体的长度发育不足;下颌齿槽座点发育不足;下颌角较平缓;下颌骨颏部更突。
目的:系统比较正畸拔除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所有文献,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拔牙组又根据拔牙模式分为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两个亚组。检索时限从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20日。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量评价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然后采用Rev Man 5.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71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颌第三磨牙倾角的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差值上颌约为5.19°,下颌约3.55°;拔牙组的亚组分析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均变得更直立,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更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