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谱及耐药性5年动态变化分析
- 目的:调查本院连续5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痰液细菌培养标本,数据录入WHON...
- 刘丹丹
-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临床用药
- 文献传递
- aMAP评分联合RAR及PIV构建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基于aMAP评分联合RAR及PIV构建并验证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143例慢性肝病患者按照是否发生HCC分为HCC组32例及非HCC组11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aMAP评分及外周血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慢性肝病患者发生HCC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与非HCC组比较,HCC组年龄大、男性比例高,总胆红素(TBIL)、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单核细胞计数(MON)、aMAP评分、RDW与ALB比值(RAR)、泛免疫炎症值(PIV)水平高,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LYM)水平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aMAP评分、RAR、PIV是住院慢性肝病患者HCC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95%CI:0.747~0.899),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Brier得分为0.125,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效益,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的AUC为0.823(95%CI:0.820~0.825),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aMAP评分联合RAR及PIV构建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HCC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及随访。
- 蒋晓涵曹杰刘丹丹薛丹郭志国
- 关键词:慢性肝病
- 普遍信任在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背景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更高且症状更重。青少年的普遍信任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且依恋与普遍信任水平相关。故本研究基于普遍信任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探寻女性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普遍信任在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2年3月-10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女性青少年患者73例,采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普遍信任量表(IGT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使用Bootstrap法检验普遍信任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CDI评分与IPPA-R中的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r=-0.463、-0.459、-0.447,P均<0.01);IGTS评分与IPPA-R中的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2、0.318、0.395,P均<0.01);IGTS评分与CDI评分呈负相关(r=-0.531,P<0.01)。(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0.138、-0.136、-0.107,95%CI:-0.236~-0.039、-0.242~-0.029、-0.203~-0.012)。(3)普遍信任在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0.069、-0.066、-0.071;95%CI:-0.127~-0.021、-0.137~-0.010、-0.145~-0.018)。结论父亲、母亲、同伴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普遍信任间接影响抑郁水平。
- 唐兰刘健刘健李琳刘丹丹董介正
- 关键词:依恋抑郁普遍信任
- 线上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线上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团体辅导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22年3—6月,在浙江某高校招募、评估并筛选出32名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16)和对照组(n=16)。对训练组进行持续20 d的线上ACT团体辅导,对照组在训练组干预期间保持等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1个月后采用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versionⅡ,AAQ-Ⅱ)和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相貌分量表(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face,NPSS-F)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CFQ得分变化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_((1.625,48.755))=4.316,P=0.025,η_(p)^(2)=0.126]。干预后训练组的CFQ得分低于对照组[(34.38±8.66)分,(40.94±8.82)分,P<0.05];训练组的干预后和干预后1个月CFQ得分[(36.00±9.49)分]均低于干预前[(41.87±8.72)分,均P<0.05]。(2)AAQ-Ⅱ得分变化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_(2,29))=3.009,P=0.065,η_(p)^(2)=0.172]。训练组干预后的AAQ-Ⅱ得分低于对照组[(24.12±4.97)分,(28.69±6.78)分,P<0.05];训练组的干预后AAQ-Ⅱ得分低于干预前[(28.75±6.11)分,P<0.05]。(3)NPSS-F得分变化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_(2,29))=1.509,P=0.238,η_(p)^(2)=0.094],时间主效应边缘显著[F(_(2,29))=3.315,P=0.051,η_(p)^(2)=0.186]。干预后训练组的NPSS-F得分低于干预前[(16.06±6.67)分,(18.81±7.85)分,P<0.05]。结论线上ACT团体辅导可以有效降低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的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水平,提升其心理灵活性水平。
- 沈欣欣刘健刘丹丹唐兰蔡恬
- 关键词:团体干预
- 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
- 目的:中老年患者骨折风险FRAX的评估,为临床干预骨质疏松提供指导。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25维生素D3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对纳入的395例病例采用FRAX?10年骨折风险评估表,登记相关临...
- 刘丹丹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
- 文献传递
- 经颅磁刺激对强迫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研究
- 目的: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表现的精神疾病,并通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TMS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r TMS已经广泛用于OCD的治疗,且疗效显著,而d TMS用于OCD治疗的研究较少,且缺少这两种不同刺激方...
- 刘丹丹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强迫症
- 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行超声引导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置管2周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为96.85%,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0%,对照组为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观察组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达到90.4%,对照组为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经B超引导穿刺联合IECG定位技术操作简单,可提高置管的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首次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且180 d累积技术生存率提高。
- 兰恒平朱乾云吕玲刘丹丹李艳朱振华
-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超声引导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诱发电位研究
- 目的 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诱发电位检查(EPs)的主要特征性表现及EPs在NMOSD与多发性硬化(MS)两种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
- 刘丹丹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诱发电位
- 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的效度和信度检验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考察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MPFI-24)的效度和信度。方法:招募被试682人[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25±10)岁],将其随机分为两半,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C21)检验效标关联效度,以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CompACT)和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检验聚合效度。2周后选取其中29人进行重测。结果:两个分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均符合6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分别为88.43%和88.63%;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拟合度较好(χ^(2)/df=2.59,RMSEA=0.07,GFI=0.87,AGFI=0.84,NFI=0.89,IFI=0.93,CFI=0.93)。PF分量表总分与MHC-SF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ICC=0.21~0.48,均P<0.01),与AAQ-Ⅱ和CompACT总分及2个分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r=-0.19~-0.52,均P<0.01);PI分量表与DASS-C21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ICC=0.37~0.46,均P<0.01),与AAQ-Ⅱ得分和CompACT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0.36~0.66,均P<0.01)。MPFI-24的2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和0.89;2周后的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42和0.55。结论:多维心理灵活性量表简版(MPFI-24)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 刘丹丹刘健刘健侯彩霞薛闯薛闯
- 关键词:信度
- 工作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质量及组织氛围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质量及组织氛围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离职意愿量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组织氛围量表及工作生活质量量表对495名医院护士调查,进行相关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相关分析及递归模型图显示:护士组织氛围、工作生活质量、工作不安全感和离职意愿四者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1);工作不安全感正向预测护士离职意愿;组织氛围及工作生活质量负向预测护士离职意愿;工作生活质量在工作不安全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组织氛围在工作生活质量与离职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工作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质量共解释组织氛围43%的变异量,工作不安全感、组织氛围及工作生活质量三个外因变量可以联合解释内因变量离职意愿19%的变异量。结论:工作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质量及组织氛围均是离职意愿的前因变量;医院与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工作不安全感、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提高护士工作生活质量以稳定护士队伍。
- 徐燕刘晶晶刘丹丹卢东兵陈蕊梁玉猛杨秀木
- 关键词:护士工作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质量组织氛围离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