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超

作品数:19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污染
  • 11篇PM2.5
  • 9篇污染特征
  • 7篇有机碳
  • 7篇元素碳
  • 4篇PM
  • 3篇三峡库区
  • 3篇碳气溶胶
  • 3篇气溶胶
  • 3篇库区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物质燃烧
  • 2篇水溶性离子
  • 2篇物质燃烧
  • 2篇夏季
  • 2篇颗粒物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质谱
  • 1篇质谱仪
  • 1篇质子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重...
  • 8篇重庆工商大学
  • 4篇长江师范学院
  • 3篇四川大学
  • 3篇重庆三峡学院
  • 2篇重庆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重庆市环境保...
  • 1篇成都市环境保...
  • 1篇重庆市生态环...

作者

  • 19篇彭超
  • 10篇杨复沫
  • 10篇王欢博
  • 8篇翟崇治
  • 5篇田密
  • 3篇张六一
  • 3篇刘源
  • 3篇陈丽
  • 3篇钟杰
  • 2篇陈阳
  • 2篇石光明
  • 2篇罗琼
  • 2篇曹旭耀
  • 1篇付川
  • 1篇黄怡民
  • 1篇周乾
  • 1篇唐春红
  • 1篇丁世敏
  • 1篇陆克定
  • 1篇马龙

传媒

  • 2篇环境影响评价
  • 2篇三峡生态环境...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山东化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外食品工业...
  • 1篇中国科协第2...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典型区域夏季大气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源解析被引量:7
2021年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是臭氧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在成都平原对OVOCs进行观测,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结果表明,10个VOCs[乙醛、丙酮、异戊二烯、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甲基乙烯基甲酮(methyl vinyl ketone,MVK)、甲基丙烯醛(methacrolein,MACR)、苯、甲苯、苯乙烯、C8芳香烃和C9芳香烃]总浓度(体积分数)为(10.97±4.69)×10^(-9),OVOCs为(8.54±3.44)×10^(-9),芳香烃为(1.53±0.93)×10^(-9),生物源VOCs为(0.90±0.32)×10^(-9);光化学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均排名前三的物种为:异戊二烯、乙醛和C8芳香烃;3个OVOCs物种(乙醛、丙酮和MEK)主要来源于本地生物源和人为二次源,且丙酮有较强的区域背景值,说明该地区的污染受到较为显著的区域传输的影响.本研究可加深对西南地区臭氧的区域形成机制的认识,为科学管控臭氧污染提供依据.
陈木兰王赛男陈天舒朱波彭超周佳维车汉雄黄汝辉杨复沫刘合凡谭钦文韩丽陈军辉陆克定陆克定
重庆主城夏、冬季PM2.5及其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在重庆主城区三个城区采样点(渝北区超级站、南岸区南坪站和渝中区解放碑站)采集2014年夏、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thermal optical reflection,TOR)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
彭超杨复沫王欢博
关键词:PM2.5有机碳元素碳污染特征
文献传递
大气能见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大气环境急剧恶化,能见度下降明显。近年来,中国的能见度降低程度显著,因此国内加强了对大气能见度的观测和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大气消光系数、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气象因素三方面总结了大气能见度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后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关于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的一些研究情况。
陈丽翟崇治蒋佳凌钟杰彭超
关键词:能见度
巫溪县环境空气污染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以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巫溪县近年来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受气象条件、地理环境、机动车尾气排放、扬尘和熏制腊肉等因素的影响,巫溪县冬季出现较多的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最后,从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燃烧生物质污染控制及监测点位设置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巫溪县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雷星彭超杨牧谭仁贵张勇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来源
三峡库区PM2.5中棕色碳的吸光特性和污染特征
大气气溶胶中吸光性有机碳(棕色碳,BrC)可影响能见度和辐射强迫,但目前对BrC 的吸光特性和化学组成之间关系仍缺乏足够认识。本研究以三峡库区(3 个城区点、1 个乡村背景点)2015 冬和2016 夏的样品为对象,采用...
彭超田密陈阳王小亮王欢博姚小江石光明杨复沫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
万州城区空气污染过程中含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于2016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在万州城区对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及其含碳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结合气象参数,分析了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污染过程主要由颗粒物污染造成,污染天PM_(10)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0.8、123.7μg/m^3,显著高于非污染天。污染天和非污染天PM_(2.5)、NO_x、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浓度的日变化都呈双峰,但污染天PM_(2.5)、NO_x和OC出现早峰值时间比非污染天推迟1~3h。污染天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8.0、5.4μg/m^3,分别为非污染天的2.2、1.6倍。以非污染天的起始点作为参照点,得到污染天OC、EC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9.3%和73.0%,OC污染累积和二次转化贡献率分别为45.8%和54.2%,说明污染过程OC以二次转化为主。并用最小比值法估算了二次有机碳(SOC)含量,得到污染天和非污染天PM_(2.5)中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3、5.3μg/m^3,SOC在OC中的占比(以质量分数计)分别为56.1%和39.9%,污染天SOC占比增加,也证明污染过程OC以二次转化为主。污染天静风出现频率比非污染天高,在东南风的影响下,OC、EC易出现高浓度。
黄怡民张六一刘源刘源王欢博彭超杨复沫
关键词:PM2.5有机碳元素碳
三峡库区大气活性氮组成及干沉降通量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解三峡库区腹地大气中活性氮的组成及干沉降通量,于2015年每个季节选取代表性月份在万州城区采集了气体和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氮素浓度,同时结合大叶阻力模型模拟计算的干沉降速率值,估算了不同形态氮素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HNO_3的干沉降速率值最大,年均值为0.39cm/s,约为其它氮素的3~8倍.NO_2和NH_3是大气活性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年均浓度值分别为(11.7±3.9)和(11.0±5.3)μg N/m^3,两者之和约占总无机氮浓度的80%.万州城区总无机氮干沉降总量为8.5kg N/(hm^2·a),其中氧化态氮(NO_2、HNO_3、颗粒态NO_3^-)和还原态氮(NH3、颗粒态NH4+)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5,5.0kg N/(hm^2·a),占干沉降总量的41.4%和58.6%.因此,为有效控制三峡库区腹地的氮素污染,应重点关注NH_3的减排.
王欢博石光明石光明乔保清田密张六一杨复沫
关键词:干沉降沉降速率三峡库区
被动采样监测重庆主城SO_2和NO_x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5年
利用被动采样技术在重庆市主城区117个网格内连续测量SO2和NOx的浓度,测量周期为1 a。采用聚类分析获取SO2和NOx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O2和NOx平均浓度为51.81μg/m3和34.93μg/m3;通过SO2和NOx被动采样数据与自动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8和0.860;在垂直高度上的浓度分布情况上,SO2分布层出现了一个中间污染层,NOx的分布随着高度递增,浓度减小;在水平方向的浓度分布情况上,SO2主要集中在重庆主城区的正南方和东北方向,主要是受工业源的影响;NOx主要集中在重庆市主城区的正南方,主要受工业源和交通源的影响。
翟崇治陈丽钟杰黄翠周乾彭超
重庆市棕碳气溶胶吸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于2015年12月–2017年7月在重庆城区和远郊站点采集气溶胶样品,系统研究了该地区气溶胶中棕色碳(BrC)吸光特性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并评估了BrC的辐射吸收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BrC在405 nm的吸光系数b_(405,BrC)、吸光贡献和单位质量吸光效率均值分别为(13.0±9.0)Mm^(−1)、(24.5±6.1)%和(0.9±0.2)m^(2)·g^(-1),分别是夏季的11.3、2.9和3.4倍。城区站点(YB)夏、冬季b_(405,BrC)值分别为远郊站点(JY)的2.8和1.8倍,但冬季城区站点气溶胶吸光指数E值和BrC在405 nm的吸光贡献[(1.2±0.1)和(16.7±5.9)%]低于远郊站点[(1.6±0.2)和(32.3±6.3)%]。b_(405,BrC)与污染源示踪组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BrC吸光特性主要受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而冬季的主要影响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燃煤和SOA生成。与夏季不同(p>0.1),冬季b_(405,BrC)与NH_(4)^(+)、E与NO_(3)^(−)和NH_(4)^(+)质量分数均显著相关(p<0.001)。冬季E与φ的拟合关系与生物质燃烧模拟结果相似,表明生物质燃烧是影响冬季BrC吸光特性的主要一次源,而二次源主要是有机物与NO_(3)^(−)、NH_(4)^(+)发生的老化过程。重庆冬季BrC在405∼980 nm和405∼445 nm的辐射吸收贡献分别为(29.1±5.8)%、(60.8±13.7)%,约为夏季的2.9和3.2倍,表明冬季BrC的辐射吸收贡献显著,尤其是在短波段范围。
彭超彭超陈阳田密翟崇治
关键词:影响因素
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研究概况被引量:3
2015年
PM2.5是一种区域性复合型的大气污染物,其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因其独特的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PM2.5中OC和EC的四大特征(组成及来源、粒径分布、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样品采集与测定)的研究进展,并对OC和EC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考虑区域复合型污染特征,认为含碳气溶胶与其他气溶胶之间相互作用、实地观测与卫星反演预测综合研究,将是OC和EC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彭超翟崇治杨复沫余家燕王欢博陈丽
关键词:PM2.5有机碳元素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