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晔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羊膜间充质干...
  • 2篇翼状胬肉
  • 2篇人羊膜间充质...
  • 2篇体外
  • 2篇胬肉
  • 2篇纤维细胞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分化
  • 2篇干细胞
  • 2篇病因
  • 2篇玻璃体
  • 2篇成纤维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单抗
  • 1篇眼表
  • 1篇移植术
  • 1篇翼状胬肉成纤...
  • 1篇诱导分化
  • 1篇预后

机构

  • 8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文晔
  • 7篇沙翔垠
  • 3篇彭娟
  • 3篇宋莉
  • 2篇杨瑞明
  • 1篇吴兴萍
  • 1篇梅开勇
  • 1篇谢莉菲
  • 1篇曾婧
  • 1篇刘志平
  • 1篇刘祎
  • 1篇郑瑜
  • 1篇邹湖涌

传媒

  • 3篇中华眼外伤职...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科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再住院的原因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患者再住院的原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56例(63眼),分析其原发疾病、再住院的直接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等。结果原发病因有眼外伤19例(33.93%)、角膜感染12例(21.43%)、角膜白斑9例(16.07%)、角膜内皮失代偿6例(10.71%)、圆锥角膜3例(5.36%)、角膜营养不良5例(8.93%)、免疫性角膜溃疡2例(3.57%)。术后有29例(51.79%)经历再住院治疗,再住院的原因依次为:术后角膜植片排斥10例(34.48%)、原发病复发5例(17.24%)、移植术后感染4例(13.79%)、青光眼3例(10.34%)、角膜植片慢性失功3例(10.34%)、眼球萎缩2例(6.90%)、角膜拆线1例(3.45%)、切口渗漏(低眼压)1例(3.45%)。再住院患者的治疗方式分别为:再次角膜移植术8例(27.59%)、药物治疗14例(48.28%)、抗青光眼手术2例(6.90%)、眼球摘除1例(3.45%)、人工玻璃体植入2例(6.90%)、角膜缝合1例(3.45%)、角膜拆线1例(3.45%)。结论PKP的原发病因以眼外伤和角膜感染为主;角膜移植片排斥为再住院的首位原因,其次是原发病的复发及术后感染;超过半数需再次手术治疗。
文晔沙翔垠
非外伤性玻璃体大量积血的病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玻璃体积血的治疗因积血量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少量或中等量的玻璃体积血可在3-6个月内自行吸收,而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则需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刘笑沙翔垠文晔曾婧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预后分析非外伤性病因中等量
Avastin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Avastin(贝伐单抗)在体外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细胞毒性。方法通过不同浓度Avastin(0.25g·L-1、0.50g·L-1、1.00g·L-1、1.50g·L-1、2.50g·L-1)处理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12h、24h、48h、72h,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药物细胞毒性以及凋亡蛋白的表达。WST-1试剂检测细胞增殖,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增殖蛋白以及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 48h及72hAvastin组与正常组相比光密度(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6)。与12h相比,0.25g·L-1 Avastin组及0.50g·L-1 Avastin组作用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无明显提高(均为P>0.05),1.50g·L-1 Avastin组及2.50g·L-1 Avastin组作用48h、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与0.25g·L-1 Avastin组相比,0.50g·L-1 Avastin组在各个时间点(除12h外)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无明显提高(均为P>0.05),1.50g·L-1 Avastin组、2.50g·L-1 Avastin组在各个时间点抑制率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Avastin各浓度组与LDH最大释放组(加入裂解酶)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LDH释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浓度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vastin可抑制p-CyclinD1表达,促进Caspase3的表达,与细胞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vastin可以通过抑制p-CyclinD1以及促进Caspase3的表达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但无细胞毒性,进一步证实了该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刘祎沙翔垠彭娟文晔宋莉
关键词:贝伐单抗翼状胬肉细胞增殖CYCLIND1CASPASE
hAMSCs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课题拟通过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初步研究其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眼表细胞,为用于翼状胬肉的眼表修复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使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hAMS...
文晔
关键词: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分化能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经结膜无缝线23G套管硅油取出联合气液交换术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23G套管经结膜无缝线硅油取出联合气液交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曾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临床资料,硅油填充2个月以上,经结膜以23G穿刺套管抽吸硅油,部分气液交换并清除残油,部分保留玻璃体腔空气填充。观察术后情况。结果硅油抽吸时间:3.5~6.5min,平均为(4.63±0.98)min,手术全程时间为15~35min,平均为(20.1±6.2)min。术后29例(74.4%)的BCVA提高,5例(12.8%)保持不变,另有5例(12.8%)轻度下降。3例(7.7%)可见玻璃体腔少量散在乳化硅油颗粒。所有患者未出现玻璃体腔出血、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仅有1例(2.5%)眼压低至6mmHg(1mmHg=0.133kPa),穿刺口渗液需要缝合。结论经结膜无缝线23G硅油取出联合气液交换术能有效、安全、快捷地取出玻璃体腔硅油。
文晔杨瑞明沙翔垠
关键词:气液交换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与玻璃体切除术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RRD45例(45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18例(18只眼)行巩膜扣带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并发症及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结果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提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5;χ2=0.417,P=0.519);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1,P=0.018);两组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前膜及视物变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31,0.011,0.234;P=0.176,0.915,0.628),两组在术后1个月仍存在视网膜下液者,B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2,P=0.000)。结论对于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PVR的RRD,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微创技术的发展使玻璃体切除术有成为治疗RRD主要术式的趋势,但巩膜扣带术仍然不失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宋莉沙翔垠杨瑞明郑瑜吴兴萍邹湖涌文晔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孔源性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彭娟沙翔垠文晔梅开勇
关键词:组织病理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
体外共培养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眼表上皮细胞的研究
2014年
背景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体细胞,但目前有关hAMSCs分化为眼表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体外共培养诱导hAMSCs向眼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其分化机制.方法 本研究经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健康产妇的知情同意下从人胎盘中分离hAMSCs并进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分析CD44、CD45、CD73、CD90在培养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细胞,此外通过成骨诱导分化实验和成脂诱导分化实验对培养细胞进行体外分化鉴定.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获取眼科手术中弃用的人眼球结膜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人球结膜成纤维细胞(hBCFs),将hAMSCs与hBCFs在Transwell培养体系中进行共培养,分为hAMSCs培养组和hAMSCs与hBCFs共培养组,用含质量分数5%胎牛血清(FBS)的DMEM高糖/F12培养基培养7d,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AMSCs中对上皮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评价hAMSCs向眼表细胞分化的程度,并检测hAM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评价其分化过程与间质上皮化转换(MET)过程的关系.结果 传代至3~7代的hAMSCs均为细长形,但随着传代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中CD44、CD73、CD90表达呈强阳性,但不表达CD45.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分化后3~4周,细胞中茜素红S(ARS)染色或油红O染色阳性.hAMSCs与hBCFs共培养后1周,hAMSCs形态由细长形变为类上皮细胞型,共培养组的部分细胞中CK19表达阳性,所有细胞α-SMA表达呈微弱阳性,而hAMSCs细胞培养组可见呈绿色荧光的α-SMA阳性细胞,但不表达CK19. 结论 通过体外共培养可诱导hAMSCs向人眼表细胞分化,其分化机制可能与MET过程相关.
文晔沙翔垠宋莉刘志平彭娟谢莉菲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