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尧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Health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登革热
  • 1篇疫情
  • 1篇输入病例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素
  • 1篇气象因子
  • 1篇惟一
  • 1篇新发传染病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疾病暴发
  • 1篇疾病暴发流行
  • 1篇健康
  • 1篇布雷图指数
  • 1篇传染
  • 1篇传染病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山市疾病预...

作者

  • 3篇陆家海
  • 3篇夏尧
  • 2篇景钦隆
  • 1篇汪涛
  • 1篇李晓宁
  • 1篇杨智聪
  • 1篇李意兰
  • 1篇罗雷
  • 1篇曹庆
  • 1篇刘康康

传媒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在登革热疫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在登革热病例聚集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对广东省2005-2011年登革热疫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最佳监测参数组合。用该组合分析登革热高发年份2006年和低发年份2009年,比较预警结果与实际发病的拟合情况。本研究同时采用Kulldorff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分析上述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可早期及时发现登革热病例聚集,在登革热早期预警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与Kulldorff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相比,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可更精确地探测登革热病例聚集,提供更为详细的预警时间,并可提供所有监测区域的聚集信息,但聚集区域判断方面较为繁琐,不够直观。Kullforff则可直接报告聚集区域,但其所提供的聚集时间不如前者精确详细,且不能报告所有监测地区的聚集情况。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结合使用,发挥最大功效。
夏尧景钦隆刘康康陆家海
关键词:登革热
布雷图指数、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流行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0
2015年
目的探讨布雷图指数(BI)、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与否和本地流行严重程度的关系,提出预警界值。方法选择广州市为研究现场,以2002—2013年为研究期限,以月为时间单元,分别选择登革热月本地病例发生与否和月本地感染病例发病数为结局变量,以月均BI、月均输入病例数、月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均日温差、月总和降雨量、月均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和月均气压为自变量,应用分类和回归树(CAR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3年期间共44个月(44/144,30.56%)发生本地感染疫情,共报告病例3 996例,包括3 769例(占94.32%)本地感染病例和227例(占5.68%)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发生与否的分类树模型最终纳入月均输入病例数、月均BI、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其中月均输入病例≥3.5例时本地病例发生风险最大,RR值为3.00(2.22~4.05);月均输入病例<3.5例、月均BI≥8.59时RR值为2.40(1.62~3.55);月均输入病例〈3.5例、BI〈8.59、月最高气温≥31.41 ℃且月最低气温<24.90 ℃时RR值为2.18(1.29~3.68)。本地流行严重程度的回归树模型最终纳入月均BI、月均气温和月均输入病例数,其中月均BI≥5.29且月均气温<27.04 ℃时RR值最大,为5.11(3.36~7.77);月均气温≥27.04 ℃且月均BI≥9.16时RR值为3.20(2.06~4.96 ),月均BI<5.29且月均输入病例数≥3.5例时RR值为2.22(1.40~3.53)结论月均输入病例数和月均BI是本地病例发生与否的2个最重要因素,而月均BI和月均气温则是本地流行疫情严重程度的2个最重要因素。
景钦隆罗雷李晓宁李意兰曹庆夏尧陆家海杨智聪
关键词:登革热气象因素疾病暴发流行
One Health--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新理念被引量:15
2016年
近几十年来,多种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在世界各地不断造成暴发流行,其中超过75%为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均造成威胁,同时食源性人兽共患病还引起多种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播范围也逐渐扩大,传统单一的控制策略已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在此背景下,One Health理念逐渐形成。该理念倡导使用多学科交流、多部门协作及跨地域合作的策略来控制传染病,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本文就One Health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实例进行简要概述。
聂恩琼夏尧汪涛陆家海
关键词: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