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蓉
-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基层党组织与农业合作化研究——以成都为例
- 2023年
-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互助合作道路。成都所辖区县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沿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路径开始互助合作道路探索;成都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领导、动员、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成功地将分散的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反思农业合作化时期成都基层党组织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严蓉杨洁
-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农业合作化
- 毛泽东涉农思想及其传承
- 2018年
- 毛泽东涉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涉农思想来自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客观上是包括涉农问题在内的众多社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并在历史条件下得以优化的过程。涉农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革命、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今天,毛泽东涉农思想仍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仍能给世人以深刻的启迪。
- 严蓉杨洁欧阳祺
- 关键词:毛泽东传承
- 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实践——以成都模式为例被引量:11
- 2017年
- 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具体。近几年成都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值得借鉴、可供推广的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成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成都优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村增值、农民增收提供了积极支持。
- 严蓉杨洁
-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 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探索--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还需要众多高素质高技能生产一线人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探索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 严蓉
- 关键词:高职
- 农村生源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在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地学生占比较高,且大多都有留守经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生源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有效干预迫在眉睫。
- 张娜胡永松严蓉
- 关键词:心理健康
- 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实然分析
- 2018年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农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体,需要具体分析这一对象的实际情况。农民拥有深厚的道德根基,蕴藏巨大的智慧和能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利条件。但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使这一基础工程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质制约、组织制约、文化制约、思想制约四个方面。
- 侯宁宇严蓉杨洁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
- 职业道德建设浅析
- 2008年
-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它涉及社会众多领域的各行各业。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从业资格等诸多因素都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阐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办法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思考。
- 严蓉
- 关键词: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从业者
- 对法治的思考
- 2006年
- 运用法治手段对社会生活进行管理、规范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以历史为导引,以法治为主线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强调法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严蓉
- 关键词:法治法律社会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被引量:1
- 2017年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既需要高科技引领,也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支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城乡格局,从业者素质要求等方面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 严蓉
-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城镇化农民
- 论审美意识的能动性被引量:4
- 2013年
- 审美意识是人的意识之一。它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反映客体时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其次,它通过指导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形成反作用。审美感受、艺术美的创造和审美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本文试图对审美意识的特殊能动性作初步探讨。
- 严蓉
- 关键词:审美意识能动作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