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龙
- 作品数:30 被引量:152H指数:8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 小麦品种兰天35号
- 鲁清林张礼军白玉龙周刚汪恒兴周洁
- 1.亲本组配与选育目标:兰天35号是以兰天25为母本,周麦11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而来。选育方向是适合陇南川水地和浅山区种植,具体目标为:高抗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兼抗白粉病,熟期适中,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产量较当地...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5年
-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为对照,3次重复。起垄后垄宽100 cm,沟宽30 cm。垄上沟播处理中,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采用Stow Away Tidbit Temp Logger测定5、10和15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种植密度为7 692株/hm2。【结果】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集雨作用和西瓜生长影响。在幼苗期,TG、GM和GH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41.41%、37.82和32.69%。伸蔓期TG、RM和GH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3.91%、10.61%和6.75%,结果期GM和GH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8.50%和5.49%。成熟期GM、GH、TG和RM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0.51%、10.33%、4.98%和3.66%,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H>GM>TG>RM>RH。不同处理的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的振幅减小,相位后移,周期增长。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M>RH>GM>TG>GH。土层每加深5 cm,各处理温度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垄上温度均高于垄沟,垄上土壤温度以处理RM最高。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GM>TG>GH>RH>RM。GM处理连续两年产量最高,平均较RH提高10.34%,GH处理3年�
- 马忠明白玉龙薛亮杜少平
- 关键词:覆膜栽培西瓜半干旱区
- 覆盖模式对不同类型旱地冬小麦土壤水温特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为探讨覆盖模式对不同类型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全膜覆土穴播(PM)、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3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中麦175’(ZM175)、‘兰天26号’(LT26)、‘天选50号’(TX50)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副区,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和小麦品种组合处理下旱地麦田水温特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覆盖不同程度降低了灌浆期0~25cm土壤温度,并增加拔节期和收获期0~120mm土壤含水量。PM土壤温度比CT降低1.3℃,土壤含水量提高5.20%,籽粒产量增加9.36%,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的显著增加。SM土壤温度比CT低1.5℃,土壤含水量提高9.75%,籽粒产量略高于CT,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依次为LT26>ZM175>TX50。覆盖(PM和SM)对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降落数值、湿面筋质量分数、糊化粘度、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有显著影响。比较CT,PM降落数值、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分别增加4.13%、16.13%和8.33%;SM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52%和6.07%,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分别提高1.93%、3.86%、2.46%。研究也表明,所有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在降水量500mm左右的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PM有利于强筋型品种加工品质的优化,SM趋于使弱筋型品种筋力更弱,但由于覆盖模式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相对有限,合理的品种选择是实现该区域旱地冬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关键。
- 张礼军鲁清林汪恒兴张文涛周刚白玉龙张耀辉
-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
-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 张礼军鲁清林张文涛白玉龙周刚汪恒兴杨长刚
- 关键词:耕作方式施氮量冬小麦
-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4年
-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出现了“农业人工智能”模块,这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介绍了农业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包括农作物识别、检测,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农作物生产精准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分拣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智能在以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鞠琪蔡子文白玉龙刘强德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
- 丰产抗锈广适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6号选育与应用
- 鲁清林张礼军白斌周刚杜久元张文涛周洁何春雨汪恒兴王峰白玉龙雒红霞朱浩军赵霞魏添梅
- 该项目属作物遗传育种领域。 1.主要技术内容: (1)品种选育:兰天26号以国际著名的持久抗性品种Flanders为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系谱选育而成。2010年、2015年分别通过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 关键词:
-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甘肃旱地冬小麦规模效率评价
-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是当前土地流转、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的热点,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等诸多问题.甘肃省旱农区常年种植小麦在1000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比较效益低下,出现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管理粗放...
- 张礼军鲁清林周刚白玉龙
-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
- 冬小麦抗条锈新品种兰天35号选育报告被引量:4
- 2017年
-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5号为以兰天25号为母本、周麦11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兰天05-9-4。在2014—2015年度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 80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9.5%。经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对条锈混合菌及条中32号表现感染,但抗条锈菌主要小种及致病类型条中33号、贵22-9和贵22-44。主要适宜于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浅山区种植。
- 白玉龙鲁清林张礼军周刚张文涛汪恒兴
- 关键词:抗锈冬小麦选育
-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蓄水保墒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
- 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干旱缺水是限制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提高该地区小麦生产能力,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地膜覆盖可有效地保蓄土壤水分,减轻和缓解干旱,增产效果显著.为...
- 鲁清林张礼军周刚白玉龙
- 关键词: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机理
- 兰天系列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的育成被引量:2
- 2019年
- 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在2001—2017年育成了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5号、兰天36号和兰天39号等6个适宜陇南川区种植的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在降低株高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育成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植株高度降低了10.7~29 cm,产量提高了6%~15.8%。这些品种目前已成为陇南市和天水市川地冬小麦的主体推广品种,应用前景良好。
- 王晓旭鲁清林张礼军白玉龙
- 关键词:冬小麦抗条锈矮秆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