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华德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社会学艺术更多>>
- 新文科下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与途径
- 2023年
- 新文科下,对于高校服饰专业实践教学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教育背景之下,高校服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迎合现代教育理念,采用适宜的策略与途径,打造出一流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就新文科下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策略与实施途径,其目的在于领悟新文科的教育主旨,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 徐珊珊
-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 产学研模式下赫哲族鱼皮技艺设计人才培养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赫哲族鱼皮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聚焦赫哲族鱼皮技艺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文章回顾了赫哲族鱼皮技艺的产生背景和文化意义,探讨了该项技艺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产学研模式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讨论了产学研模式下传承赫哲族鱼皮技艺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法,为赫哲族鱼皮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徐珊珊
- 关键词:赫哲族产学研合作设计艺术教育
- 新文科下服装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被引量:4
- 2021年
- 文章立足于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聚焦于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问题,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的新视角与新思路,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通过分析国内高校新文科建设途径和方法,凝练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针对当前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科交叉的建设路径。通过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探寻并归纳出具有一定应用实践价值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
- 徐珊珊
-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 一种服装设计用展示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服装设计用展示装置,包括:展示装置模特,所述展示装置模特的下侧安装有升级结构,且升级结构远离展示装置模特的一端与固定座固定设置,同时固定座与安装柱之间通过加强筋条进行固定,展示装置模特为升降结构;升级...
- 徐珊珊
- 文献传递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 2021年
- 新文科建设是传统文科升级改革的必然趋势,服装设计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应用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我校是已工科为主的学校,工艺交叉融合、文艺交叉融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融合模式。
- 徐珊珊郑金男
-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 戒指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戒指。;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一种首饰。;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与色彩的结合。;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请求保护的外观设计包含色彩。
- 徐珊珊
- 皮草检测仪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皮草检测仪。;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检测皮草的短丝、磨损等。;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 李佳璇徐珊珊
- “新国标”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施
- 2019年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国内大学人才培养体系质量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文章总结应用型本科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对标找差距,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 徐珊珊
- 关键词:新国标服装设计与工程
-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服装专业理论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院服装专业教学中是一次创新性的教学改革,这也是根据我院服装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的又一次教学上的突破。在传统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从授课形式、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和改变,一切教学都贴近企业,与企业接轨。让学生不仅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找准自己的方向。
- 徐珊珊
- 关键词:产学结合服装专业理论课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探讨
- 2023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代表了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不仅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通过研究非遗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可以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将差异化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激活文化产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提高地区的文化自信。
- 张林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