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静

作品数:42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皮肤
  • 5篇血管
  • 4篇血管瘤
  • 4篇细胞
  • 4篇毛母质癌
  • 3篇血清
  • 3篇鱼鳞病
  • 3篇念珠菌
  • 3篇文献复习
  • 3篇系统性红斑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狼疮
  • 3篇基因
  • 3篇红斑
  • 3篇红斑狼疮
  • 3篇复习
  • 3篇板层
  • 3篇板层状鱼鳞病
  • 3篇鼻炎
  • 3篇PCR

机构

  • 42篇沈阳军区总医...
  • 3篇辽宁医学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沈阳市儿童医...

作者

  • 42篇刘静
  • 21篇张士发
  • 19篇刘超
  • 15篇赵丽萍
  • 12篇宋丽新
  • 11篇王良民
  • 11篇王艳红
  • 10篇张圆程
  • 7篇王艳红
  • 5篇胡晓芳
  • 5篇赵卓
  • 4篇柴若楠
  • 4篇王良明
  • 4篇张明磊
  • 3篇王玉红
  • 3篇王璐
  • 3篇齐志丹
  • 3篇郭宁辉
  • 2篇郑伟
  • 2篇张园程

传媒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检验医学与临...
  • 3篇中国临床实用...
  • 3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2009全国...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沈阳部队医药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
2008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1年半前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接受其姐为供体的"同种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一直连续口服"环孢素A"和"泼尼松"抗排异治疗,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半年前于腰、腹、四肢、腋下及双腘窝出现红褐色丘疹。
张士发赵丽萍王艳红宋丽新王良民刘超刘静张圆程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
ANA与ds-D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分析抗核抗体(ANA)与抗双链DNA抗体(ds-DNA)两项指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确诊为SLE的146例患者为SLE组,非SLE风湿病患者143例为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测定ANA和ds-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E组患者与疾病对照组患者ANA和ds-DNA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患者的ANA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ds-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患者中ANA与ds-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的ANA或ds-DNA检测存在不足,两种抗体的检测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当两种抗体联合检测时,对SLE的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可以减少SLE的误诊及漏诊情况.
柴若楠栾亮张英辉韩笑高瑞环刘静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
一种医用指尖采血装置
一种医用指尖采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指尖采血装置,包括底座,铰接轴,挡板,多功能采血模块,拉伸弹簧,固定套筒,负压管路,负压细管,框架;其中:框架安装在底座上部中间位置,两块挡板分别通过铰接轴与底座上部位于框架两...
郑伟刘静张蕊孙波
文献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一例被引量:1
2003年
赵丽萍张士发刘超王良明王艳红刘静孟庆延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肢端坏疽并发症
艾蒿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回顾性评价艾蒿变应原制剂治疗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0年里接受艾蒿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SIT)的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比较SIT治疗3年后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治疗药物,皮肤点刺、艾蒿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总体自评和不良反应。结果 196例SIT治疗三年后,皮肤点刺试验的反应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sIgE水平显著降低。鼻炎症状总评分、药物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Z=-7.524;P<0.001,Z=-6.012),89%总体自评为病情改善。9例患者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其中Ⅱ类7例次(泛发的荨麻疹)Ⅲ类2例次(泛发的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所有患者总体自评均为明显改善,无致死性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艾蒿花粉变应原制剂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
刘静李洋柴若楠林小平宋薇薇谢华
关键词:免疫治疗皮肤点刺试验疗效安全性
先天性纤维脂肪瘤1例报告
病史:患者男性,19岁,学生,出生时即于鼻根至前囟门之间生长一索条状肤色肿物,突出于皮表,并随患者的身体发育而逐渐长大,无任何自觉症状,未接受治疗。临床诊断:先天性纤维脂肪瘤。讨论:皮肤纤维瘤和脂肪瘤临床上比较多见,纤维...
刘超张士发王良民宋丽新王艳红刘静张圆程
关键词:肿物
文献传递
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意义的Meta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冠心病、CYP2C19关键词于数据库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制订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采用StatsDirect软件合并相同地域和种族CYP2C19的6种基因型(*1/*1、*1/*2、*1/*3、*2/*2、*2/*3、*3/*3)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29%~24.66%;快代谢基因型(*1/*1)在云南冠心病患者中最低,为36.22%;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浙江冠心病人群中最高,为24.66%。结论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携带的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基因型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中、慢代谢基因型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仍占较高比率,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筛查其相关CYP2C19基因型。
李苗苗刘静郭泽淇胡晓芳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YP2C19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
板层状鱼鳞病1例
板层状鱼鳞病又名隐性遗传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我们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患者马××,男,27岁。以'全身皮肤发红、脱屑27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出生时全身皮肤...
张士发赵丽萍刘超张圆程宋丽新王良氏刘静王艳红
丛状血管瘤1例——附文献复习
病例:患者男性,28岁。1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背外侧出现红褐色斑疹,缓慢扩大、增厚、脱屑,偶有轻度疼痛,一直未就诊。临床诊断:丛状血管瘤。治疗:2008年3月13日,患者在我院接受左足丛状血管瘤切除、网状皮片游离植皮术。...
张士发宋丽新王良民刘超王艳红刘静
关键词:丛状血管瘤文献复习
文献传递
埃兹蛋白、上皮型钙黏着蛋白、桩蛋白、整合素β1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上皮型钙黏着蛋白(E-cadherin)、桩蛋白(paxillin)和整合素β1(INTβ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SCC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ezrin、E-cadherin、paxillin和INTβ1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均表达ezrin和E-cadherin(10/10),表达率显著高于SCC肿瘤细胞[56.67%(17/30)和13.33%(4/30),x2分别为6.42和24.76,P值均<0.05];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paxillin和INTβ1的表达率为0和10.00%(1/10),均显著低于SCC肿瘤细胞[70.00%(21/30)和66.67%(20/30),x2分别为14.74和9.66,P值分别< 0.01和0.05].SCC肿瘤细胞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P< 0.01),paxillin和E-cadherin、INTβ1与E-cadherin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和-0.52,P值均<0.01);ezrin与paxillin、Ezrin与INTβ1、paxillin与INTβ1的表达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24和0,P值均>0.05).结论 E-cadherin低表达、paxillin和INTβ1高表达可能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INTβ1与E-cadherin在SCC转移中可能起到拮抗作用.
闫越颖张士发赵丽萍刘静刘超李淑琴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埃兹蛋白上皮型桩蛋白整合素PAXILLIN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