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大学生
  • 3篇学法
  • 3篇少年
  • 3篇青少年
  • 3篇角色
  • 3篇角色扮演
  • 3篇角色扮演教学
  • 3篇角色扮演教学...
  • 3篇教学
  • 3篇教学法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健康
  • 2篇心理援助
  • 2篇突发事件
  • 2篇重大突发事件
  • 2篇危机管理
  • 1篇动机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咨询
  • 1篇信息化

机构

  • 13篇内蒙古医科大...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3篇成秀梅
  • 4篇张媛
  • 3篇乌日娜
  • 3篇吉宇波
  • 3篇王炳元
  • 2篇胡其图
  • 2篇陈文婷
  • 1篇余林
  • 1篇张锡民
  • 1篇张光旭
  • 1篇文雅
  • 1篇李营
  • 1篇金振华
  • 1篇李天昊
  • 1篇赵鑫

传媒

  • 3篇赤峰学院学报...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前沿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地区患慢性病养老院老人主观幸福感调查及护理对策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通过对396名患慢性病养老院老人进行总体幸福感调查,探讨了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的一般特点。研究结果如下:在性别维度上,养老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不存在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养老院老人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在幸福感总分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生活年限的老人在主观幸福感的总分存在显差异。有职业经历和宗教信仰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的老人。配偶健在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配偶的老人。
陈文婷成秀梅乌日娜
关键词:慢性病主观幸福感
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咨询系统被引量:1
2014年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建构合理、有效的心理咨询系统可以满足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求.文章主要是从实践经验的角度论述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构建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心理咨询模式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为更好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成秀梅张光旭张锡民
关键词:心理咨询
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的三阶段4R系统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2022年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易被物质救援所掩盖。系统、全面、专业、动态、联动的心理援助机制,可满足灾后需求,减轻有害影响并促进心理重建。但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尚未达到上述要求,更无针对青少年的系统扶助方案。4R危机管理理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目标。参照该理论并结合灾后心身援助的内在要求,构建青少年心理援助的4R系统模型,并提出事前预警、事发监测与事后跟踪三阶段相衔接的工作模式。研发的多元服务、协同管理的手机移动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云平台,可推进该模型和工作模式的有效运转。
成秀梅李杰张媛武文慧
关键词:心理援助重大突发事件青少年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取样群,随机抽取1941名有效被试,利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及应付方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考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寻求意义感与退缩、幻想、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基本无相关关系.而生命意义感与与退缩、幻想、自责、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呈显著正相关;(2)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对退避、幻想、求助、解决问题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生命意义感对这几种应对方式的解释贡献率远大于寻求意义感的解释贡献率;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对自责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两者的解释贡献率相差不大;对于合理化这种应对方式只有生命意义感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但解释贡献率并不高.
乌日娜胡其图张媛成秀梅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假想事件、实际行为中整体—局部知觉对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
2015年
研究采用Fujita等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对自我控制的界定,利用内温的整体-局部知觉范式激发被试的不同知觉水平,设计假设事件和实际行为两种情形,评估不同知觉水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表现出对延迟结果的偏好、更强的躯体耐受力。具体表现为:(1)相比局部知觉的条件,整体知觉可以引导被试减少对即时结果的偏好,增加对延迟结果的偏好。(2)相比处于局部知觉的被试,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拉伸拉力器持续的时间更长,表现出更强的躯体耐受力。
成秀梅陈文婷余林
关键词:自我控制解释水平理论
临床专业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
2017年
目的:了解临床专业大学生网络交往、现实人际困扰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内蒙古医科大学429名临床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专业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与一般大学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交往等维度的平均数低于一般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总体上存在中度困扰(91.13),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人际交谈困扰(x=3.96>3.69);独生子女更善于网络交往(x=2.06);大一学生存在异性交往困扰(x=1.82)和人际交谈困扰(x=1.79),大四学生更善于网络交往(x=2.07);在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困扰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专业大学生网络交往水平低于一般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总体上存在中度困扰;网络交往、现实人际困扰的某些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年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学生存在异性交往和人际交谈困扰,大四学生更善于网络交往;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困扰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成秀梅胡其图金振华乌日娜
关键词:网络交往
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内蒙古医科大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81.25%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50.83%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性别(t=-0.97,P>0.05)、年级(F=0.73,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t=1.097,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F=3.769,P<0.05)存在显著差异,医科大学生在心理承受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抑郁、偏执、躯体化方面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别,其他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躯体化方面,不同年级存在明显的差别;人际关系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r=0.84 P<0.05);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校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医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其心理健康。
赵鑫文雅金振华成秀梅李天昊李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操作步骤及实施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被引量:4
2016年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基本步骤进行,具体包括演练前准备、角色分配、场景布置、选择和指导观众、演出、讨论、再表演、评价和总结九个部分;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包括明确目的、注意观察表演学生的情绪变化、讨论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注重多角度多视野、教师的示范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角色扮演教学法收到预定效果。
成秀梅吉宇波张媛王炳元
关键词: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操作形式刍议被引量:4
2014年
作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我们首先对于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操作形式和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清楚,之后才能更加深入具体的进行范围更宽、内容更广的研究。本文主要对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概念、常见形式以及该方法所具有的优势、注意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一般阐述,以为今后的研究做好铺垫。
王炳元张媛吉宇波成秀梅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
归因方式在挫折情境与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2022年
目的探讨一般攻击模型框架下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对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筛选出具有内、外归因倾向的青少年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有挫折、无挫折)×2(内归因、外归因)混合试验设计,并使用挫折情境任务、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使用E-prime 1.0编写SC-IAT的试验程序,使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以及事后检验。结果挫折情境对个体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6.78,P<0.05,偏η^(2)=0.11和F(1,58)=17.59,P<0.01,偏η^(2)=0.23)。挫折的情境中被试的外显攻击性[(83.43±15.05)分]和内隐攻击性[(-0.06±0.35)分]高于无挫折的情境中的外显攻击性[(80.54±12.40)分]和内隐攻击性[(-0.33±0.49)分]。挫折情境对不同归因方式被试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4.90,P<0.05,偏η^(2)=0.08;F(1,58)=8.68,P<0.01,偏η^(2)=0.13)。挫折情境对内归因被试(D<0)的外显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82.90±12.98)分;无挫折:(77.56±10.16)分],而对外归因被试(D>0)的内隐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0.07±0.35)分;无挫折:(-0.40±0.45)分]。结论挫折情境对青少年的外显、内隐性攻击的影响受到归因方式的调节,一般攻击模型适用于解释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
成秀梅年彦娜汪立群李杰
关键词: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