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郎艳丽

作品数:18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小说
  • 2篇虚无
  • 2篇犹太
  • 2篇战时
  • 2篇苏童小说
  • 2篇马拉默德
  • 2篇抗战
  • 2篇抗战时期
  • 2篇河岸
  • 2篇《店员》
  • 2篇《河岸》
  • 1篇虚构
  • 1篇犹太人
  • 1篇犹太性
  • 1篇杂糅
  • 1篇张爱玲小说
  • 1篇张者
  • 1篇上帝
  • 1篇史诗
  • 1篇他者

机构

  • 7篇重庆教育学院
  • 4篇四川大学
  • 3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陕西青年职业...
  • 1篇四川艺术职业...

作者

  • 11篇郎艳丽
  • 1篇柳改玲
  • 1篇张盛春
  • 1篇王月

传媒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陕西青年职业...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华西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新书写的女性主体——解读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被引量:2
2009年
《世纪末的华丽》是朱天文的力作。她通过可靠叙述,把叙述者、人物米亚的声音合在一处,凝聚成了强势的女性主体。在喧嚣的世纪末,女性逐渐走向了重建世界之路,并重新书写了女性主体。具体而言,米亚从两个纬度进行了女性主体书写:以经济感情上的独立而游离于性别传统之外;以嗅觉和颜色的记忆重建被异化的主体和世界。
郎艳丽
关键词:女性主体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叙写西部边关史诗——评张者的《老风口》
2012年
《老风口》是一部描写新中国建国之初第一代军人戍边新疆,垦拓新疆,扎根新疆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张者故意放弃传统历史小说史诗式的宏大叙事,采用跨文体的文史杂糅手法,通过复调的叙事结构,将"事件"与"故事"、"正史"与"野史"、"史性"与"诗性"杂糅在一起,让读者游走在真实与虚构,宏大与微观,严肃与荒诞的小说叙事之中。
郎艳丽王月
关键词:复调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行为
2010年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揭开了笼罩在母爱上的温情面纱,裸露出母性中丑陋的一面。母亲不再是圣洁、美丽的代名词,她们的行为是女性负面人性特征在外界刺激下的直接表现,是求取生存,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自然反应。
张盛春郎艳丽
关键词:母亲
关于对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2009年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本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而保障公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着重从国家奖助学金体系的构成、评定的标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引起思考,从而构建我国更和谐、更公平、更有效的奖学金体系。
郎艳丽
关键词:挫伤
“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来华原因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让中国成为西方世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也让中国成为欧洲战争爆发以前的"新闻热点"。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美国记者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寻找最具价值的新闻和最激动人心的"成功",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原计划的短暂"淘金"之旅、观光之旅最终却变成为长时间的居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行程或计划的集体搁浅?又是什么让他们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流连忘返?这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舒适的物质生活;其二是优越的社会地位;其三是自由的思想;其四是"抗战"的吸引。"抗战"时期的中国对于这群叛逆、执着、渴望冒险的美国记者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黄金时代"。
郎艳丽
关键词:抗战时期美国记者黄金时代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被引量:2
2013年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一大批极具流动性的美国人,在"美国世纪"思想大潮的席卷下,怀揣着对"大路"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来到中国这个新的"西部"寻找开疆拓土的梦想,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个性也千差万别,却共同经历并见证中国抗战的伟大时刻,他们在记录一个时代风云的同时,也从另一文化"他者"的角度书写出了"田园中国"、"红色中国"以及"蒙昧中国"的形象。
郎艳丽
关键词:美国作家流动性他者
重返上帝之路——从马拉默德小说《店员》看“犹太人”的生成
2013年
《店员》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小说对"犹太人"的现世生成指明了道路,提出了"犹太人"的生成前提——"善"之召唤;生成机制——由"恶"趋"善";生成途径——有意义地受难、虔诚地忏悔、走向回归,号召犹太人重返上帝之路。
郎艳丽
关键词:马拉默德《店员》犹太人
被标出的“河”与非标出的“岸”——苏童小说《河岸》分析
2012年
赵毅衡先生有关文学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成果,为苏童'河'与'岸'对立意象的意义分析提供了理论切入口。突出的'河'/异项与'岸'/正项叙事框架,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同时也将特定历史环境下被标出者人性的扭曲和对命运的挣扎揭示出来。岸是权力的中心,河流是欲望的承载;岸不断排斥河,却又不能失去标志自己的对照。
柳改玲郎艳丽
关键词:权力荒诞虚无
“河”“岸”之镜论苏童小说《河岸》中的主体建构
2013年
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勾勒“河”与“岸”的隐喻指向——作为肩负身份和权力的形式话语,它如何一步一步地建构穿行于‘‘河”“岸”之上的主体的,并最终导致建构主体真实性的丧失。拉康的镜像理论,为研究苏童小说《河岸》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郎艳丽柳改玲
关键词:河岸镜像虚无
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之“犹太性”研究
二十世纪的美国犹太文学繁荣鼎盛,犹太作家层出不穷,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文坛。本文选取被国内研究忽视但却被誉为最具人道主义,“犹太味”最浓的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他的代表作《店员》的犹太性。通过对《店员...
郎艳丽
关键词:马拉默德《店员》犹太性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