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
- 作品数:18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8年
- 为了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效果,回顾性比较了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法和实验组接受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的考核成绩、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实验组考核成绩、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临床诊疗思路、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以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临床路径教学法能够提高内分泌科实习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 刘敏李艳红刘春辉吕欣刘佳佳白桦荆丹清尹士男
- 关键词:内分泌科
- 完全弗氏佐剂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 2007年
- 目的:初步研究完全弗氏佐剂(CFA)对链尿菌素(STZ)引起的糖尿病及胰岛炎免疫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正常昆明株小鼠随机分为CFA组(CFA组,分别于腹腔内和双侧后跖部各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与对照组(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2w后均予以STZ(40mg.kg-1.d-1×5d)注射,以血糖>16.7mmol/L诊断为糖尿病,观察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在STZ注射后6w处死小鼠,观察胰岛β细胞和T细胞亚群情况。结果:4w后糖尿病发病率CFA为0%,对照组为80%(P<0.01),胰岛炎的评分CFA为0.16±0.27,对照组为2.52±0.48(P<0.01)。组织学检查示对照组胰岛及β细胞均明显减少,而CFA组胰岛数目及β细胞明显增多,两组有胰岛炎的胰岛局部浸润T细胞对照组以CD8+T细胞为主(60.1±0.077)%。结论:完全弗氏佐剂显著抑制了T细胞,尤其是CD8+T细胞在胰岛局部的聚集,从而对胰岛局部β细胞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保存了胰岛β细胞,明显减轻化学毒素引起胰岛炎,预防了糖尿病的发生。
- 白桦马学毅郭爱桃
- 烧伤患者糖尿病足的诊断及创面处理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明确烧伤患者糖尿病足的诊断,并探讨其创面处理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65例烧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部分患者分别接受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53例)、周围神经肌电图(31例)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28例)。24例采用高渗盐水浸泡,外用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复合溶菌酶消毒剂等换药治疗。41例视创面情况接受了清创后直接缝合、自体中厚皮片移植、邻近皮瓣及交腿皮瓣修复、截肢等手术治疗。结果入院及换药1周后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分别为88.7%(47/53)和30.2%(16/53)。31例周围神经肌电图检查均有阳性发现。12例伴血管病变表现者双下肢血管B超均有阳性发现,16例无血管病变表现者9例有阳性发现。除2例患者提前出院外,其余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治愈率96.9%。结论周围神经肌电图和血管B超检查是辅助诊断烧、烫伤患者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高渗盐水浸泡,外用生长因子及复合溶菌酶换药,以及适宜的手术方式均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 梁黎明柴家科杨红明贾晓明郝岱峰李峰申传安王淑君蔡笑白桦
- 关键词:烧伤糖尿病足肌电描记术超声检查
- 完全弗氏佐剂预防链尿菌素引起糖尿病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完全弗氏佐剂对链尿菌素(STZ)引起的糖尿病及胰岛炎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正常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完全弗氏佐剂(CFA)组(A组)于腹腔内和双侧后跖部各注射CFA50μl,和对照组(B组),以同样方法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两周后均注射STZ(每公斤体重40mg/d,共5d),以血糖16.7mmol/L诊断为糖尿病,观察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在STZ注射后6周处死小鼠,观察胰岛β细胞和T细胞的Fas/FasL的表达。结果4周后糖尿病发病率,A组为0%,B组为80%(P<0.01);胰岛炎评分,A组为0.2,B组为2.52±0.48(P<0.01)。组织学检查示B组胰岛β细胞明显减少,并且胰岛内β细胞表达Fas,而A组胰岛数目明显较多,未见β细胞有Fas表达,两组胰岛浸润T细胞均有FasL表达。结论CFA显著抑制了T细胞在胰岛局部的聚集,同时抑制胰岛局部β细胞表达Fas,提示CFA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激活或引起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释放,抑制了β细胞表达Fas,避免了T细胞引起的β细胞凋亡,从而对胰岛局部β细胞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 白桦马学毅郭爱桃
- 关键词:1型糖尿病FASFASLCFA
- 艾塞那肽与胰岛素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艾塞那肽和胰岛素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和血糖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20例口服药降糖效果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艾塞那肽治疗,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相匹配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应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治疗期间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指标,应用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血糖波动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艾塞那肽治疗组的患者平均血糖明显低于胰岛素治疗组[(5.85±0.52)mmol/L和(6.90±0.78)mmol/L],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组。艾塞那肽和胰岛素治疗组全天血糖标准差分别为(0.70±0.15)mmol/L和(1.53±0.34)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22±0.50)mmol/L和(3.00±1.14)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2.00±0.43)mmol/L和(4.47±0.95)mmol/L,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分别为(0.87±0.25)mmol/L和(1.82±0.50)mmol/L,M-值分别为1.22±0.84和6.98±4.12,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分别为(0.47±0.21)mmol/L和(1.30±0.29)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0.76±0.28)mmol/L和(0.76±0.28)mmol/L,以上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波动指标与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以餐后血糖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后发现两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M-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艾塞那肽与胰岛素相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而对血糖波动性的改善主要依赖于血糖水平的下降。
- 刘敏白桦荆丹清尹士男
- 关键词:胰岛素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
- 2型糖尿病超量应用二甲双胍病例一例
- 刘佳佳江华白桦尹士男
- 艾塞那肽与胰岛素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的比较
- 刘敏白桦荆丹清尹士男
-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发生机制。方法收集33例符合下列条件的2型糖尿病死亡患者:既往有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相应的病史、体征以及影象学证据。同时选取年龄、性别、血压、血脂等相匹配的18例无糖尿病的死亡病例作为对照。将51例死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完整剥离后连续取材,常规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从每例中挑选一块组织行免疫组化CD3、CD68、SMA、MMP-2和MMP-9染色,光镜观察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并采用图像分析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厚度以及SMA、MMP-2和MMP-9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在已经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病例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的不稳定斑块中,CD68、CD3、MMP-2及MMP-9的表达要明显强于稳定斑块,而SMA的表达正好相反。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增多,这与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浸润以及MMP分泌增多有关。
- 白桦郭爱桃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
- 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采用金纳多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弥可保口服治疗DPN 58例,同时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弥可保口服治疗的36例DPN作对照,观察金纳多注射液对DPN患者肌电图、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但治疗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组显效率为62.07%,对照组为27.78%(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50.00%(P<0.05)。结论:金纳多注射液合并弥可保治疗DPN比丹参注射液加弥可保有较好疗效。
- 白桦尹士男荆丹青胡景胜
- 关键词:金纳多注射液疗效观察弥可保口服治疗反应蛋白显效率
- 促进糖尿病足坏疽发生的危险因素:15年10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分析促发糖尿病足病患者发生足坏疽的主要肇事因素。方法:收集100例1990-01/2005-10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足病患者,按临床表现与检查将其分为3组:A组29例有足凉足疼,B组17例有间歇性跛行,C组54例均有干性和/或湿性足坏疽。比较3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生化指标、炎症反应指标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足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①三组患者血糖控制均很差,C组患者餐后2h血糖显著高于A,B两组[(16.9±6.8),(14.6±5.0),(13.1±5.7)mmol/L,P<0.05]。②B,C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A组[(3.8±1.3),(3.8±1.4),(3.2±0.6)mmol/L,P<0.05];B组血清钙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2.3±0.01),(2.0±0.4)mmol/L,P<0.05]。③C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白细胞记数)水平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或0.01)。④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示B组主要肇事狭窄发生在下肢近端股动脉,而C组却在远端的腘动脉和足背动脉,C组较A,B两组有更广泛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管炎症。⑤A,B,C组截肢(趾)例数分别为0,0,12;因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死亡例数分别为2,1,20。结论:下肢动脉广泛炎症促进了糖尿病足坏疽,导致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增加,餐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是促进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 荆丹清马学毅尹士男胡景胜白桦孙艳
- 关键词:糖尿病足坏疽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