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彬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虫
  • 5篇疟原虫
  • 5篇伯氏疟原虫
  • 2篇血吸虫
  • 2篇药代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内障
  • 2篇苄达赖氨酸
  • 2篇吡喹酮
  • 2篇吸虫
  • 2篇氯喹
  • 2篇红外期
  • 2篇氨酸
  • 2篇白内障
  • 1篇蛋白
  • 1篇滴眼
  • 1篇滴眼液
  • 1篇动力学特点

机构

  • 10篇南京药物研究...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江苏省血吸虫...

作者

  • 10篇杨彬
  • 8篇潘伟娜
  • 6篇严汉英
  • 3篇刘学丽
  • 2篇王鸣杰
  • 2篇常惠玲
  • 2篇王琴美
  • 1篇钱燮铭
  • 1篇张燕萍
  • 1篇徐明
  • 1篇朱延勤
  • 1篇程大敦
  • 1篇赵俊
  • 1篇宋竞
  • 1篇潘月英
  • 1篇钱建平
  • 1篇胡芝华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成药
  • 1篇南京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2
  • 2篇199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苄达赖氨酸滴眼液对实验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观察被引量:8
1997年
杨彬潘伟娜严汉英
关键词:白内障苄达赖氨酸滴眼液
吡喹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实验治疗被引量:1
1991年
家犬1次口服吡喹酮缓释片(SRPT)200mg/kg,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与平行对照的吡喹酮普通片(PZQT)相比,Cmax下降,Tmax推迟,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延长,而生物利用度没有显著改变。按20mg/kg×2,1d内服用,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第27h血药浓度为2μg/ml,无明显峰谷现象。以1d内服用30mg/kg×2剂量治疗人工感染的家犬日本血吸虫病,减虫率为93.61%,与平行对照的PZQT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严汉英刘学丽朱延勤潘伟娜冯琳杨彬程大敦赵俊钱燮铭张燕萍徐明
关键词:吡喹酮药代动力学日本血吸虫病普通片
伯氏疟原虫氯喹结合蛋白的分离与定量
1999年
目的: 分离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C S) 与抗氯喹株的氯喹(chloroquine C Q) 结合蛋白。方法: 给两株感染鼠ig C Q400 mg/kg , 3 h 后, 收集伯氏疟原虫用( Ultrogel R) Ac A34 凝胶柱分离蛋白, 按 Bergqvist 法抽提与蛋白结合的 C Q, 然后用 H P L C ( 外标法) 定量。结果: C S 有58 个蛋白峰, 均与 C Q 结合, 其中以 No64 ~86部分( 峰9) 结合的 C Q 量最多, 占总结合量的164 % 。抗氯喹伯氏疟原虫( C R) 有40 个蛋白峰, 除8 个峰外,均与 C Q 结合, 结合量最多的蛋白部分与 C S相同, 在 No60 ~83 部分( 峰6 及峰7) , 但是它与 C Q 的结合能力( C Qnmol/ mg 蛋白) 显著高于 C S。结论: 分离与测定了 C S和 C R 两株疟原虫各个蛋白峰的分布与定量, 及其与 C Q 结合的能力。在同一株疟原虫中, 各蛋白与 C Q 的结合能力存有差异, 在 C S与 C R 间此差异更大。
王琴美王鸣杰常惠玲杨彬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HPLC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中的氯喹积聚和排出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王琴美王鸣杰王鸣杰杨彬
关键词:疟原虫伯氏疟原虫氯喹药敏性
D-木糖致培养晶体白内障形成及药物的拮抗作用被引量:1
1997年
田春美杨彬潘伟娜
关键词:D-木糖白内障形成药物疗法苄达赖氨酸白内障
人胚肺细胞系ELu8801的建立、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
1992年
人胚胎肺细胞是一类用途广泛的二倍体细胞。八十年代初Hollingdale等发现其可作为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P.b)红外期发育的适宜宿主细胞,在体外培养中支持P.b红外期发育成熟,从而开辟了它的新用途。我们在进行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研究中,自建了人胚肺细胞系ELu880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杨彬潘伟娜严汉英
关键词:寄生虫感染人胚肺细胞伯氏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1991年
本文报告在国内首次建成了胚肺细胞-伯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系统.用胰酶消化法自人工流产胎儿分离出胚肺细胞后,建立Elu 8801细胞株。斯氏按蚊叮咬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的昆明小鼠18~21d后,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出唾腺,制备子孢子悬液,接种于单层培养的胚肺细胞。培养48h后,可见红外期裂殖体。72h后,部分裂殖体内已形成成熟的裂殖子,将培养上清经腹腔接种健康小鼠,可使之感染疟疾并可经血传感染其它小鼠。用第2代感染小鼠血饲喂按蚊,蚊体内可产生子孢子。表明本室建立的人胚肺细胞林对P.b.ANKA株易感染,并能支持其红外期发育成熟,产生有感染力的红外期裂殖子。
严汉英杨彬潘伟娜刘学丽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
茵栀黄口服液的药效研究被引量:10
1996年
实验结果表明:茵栀黄口服液能显著抑制CCl_4、TAA、NIT中毒小鼠血清ALT、AST升高,显著降低NIT中毒小鼠血清TBIL和DBIL,并显著减轻CCl_4,NIT中毒肝脏的病理改变。茵栀黄口服液也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杨彬潘伟娜钱建平宋竞胡芝华潘月英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保肝降酶退黄免疫功能
体外培养的伯氏疟原虫红外期超微结构及其药物敏感性观察
1992年
用透射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伯氏疟原虫红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 of Plasmodiumberghei;P.b.EE)的超微结构并测定了P.b.EE的体外药物敏感性。P.b.EE培养于单层宿主细胞内并原位固定和包埋,常规切片,观察。电镜图片显示体外培养的P.b.EE微细结构与Meis等描述的在大鼠体内发育的肝细胞内P.b.EE相似。虫体位于纳虫空泡中,虫体内可见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将培养24h的P.b.EE在含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伯氨喹或氯喹的培养液中孵育48h,然后在光镜下检查,计算异常原虫的百分率。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P.b.EE对伯氨喹和氯喹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别,如在浓度1×10^(-5)mol/L时,异常原虫百分率分别为38.5±3.9%和5.7±1.9%。
杨彬严汉英潘伟娜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体外培养超微结构
吡喹酮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观察
1992年
为了解吡喹酮1次给药与多次给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实验观察。吡喹酮用1%羧甲基纤维素配成混悬液。昆明种小鼠,20±2g、每鼠感染尾蚴30±2条,感染后35d灌服吡喹酮,分别以总剂量120mg/kg和140mg/kg,1次或多次给药,停药后2周解剖,计算减虫率,判断疗效。
刘学丽潘伟娜杨彬严汉英
关键词: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给药间隔时间血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