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剑
- 作品数:31 被引量:134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常规细胞学分析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常规细胞学(CC)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R显带技术对186例MDS患者进行CC分析,同时应用6组组合探针进行FISH检测,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186例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33. 5%,而FISH异常检测率为41. 9%; CC分析联合FISH可以检测出46. 8%的异常检出率;采用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等级评分,FISH阳性率也明显高于CC,其中极高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710,P <0. 05);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评分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AEB-1)组的FISH检测异常阳性率高于CC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952,P <0. 05)。结论 FISH能有效提高MDS患者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特别是针对核型分析失败及小克隆异常的患者,而CC联合FISH可以为MDS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分层提供重要依据。
- 金速速陈占国楼文文宫剑余坚李倩
- 关键词: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产科行会阴侧切术的21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采集切口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室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计学分析确定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186例会阴侧切的初产妇有28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28%,检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9株,占28.13%,真菌感染1例,占3.13%。检出的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对氯霉素耐药率最高。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道裂伤、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和产程时间≥16 h是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针对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徐惠芳楼文文宫剑倪娟娟王小梅熊文栋
- 关键词: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菌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为IM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的IM患儿65例为IM(IM组),以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频数变化。结果 IM组CD3+CD8+细胞频数、Th1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Treg/Th1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者急性期EBV-DNA病毒载量与CD3+CD8+细胞、Th17细胞频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2、0.797,P<0.01);与CD3+CD4+频数、Treg细胞、CD4/CD8及Treg/Th17比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1、-0.357、-0.469、-0.422,P<0.05)。结论 IM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有关,调节性T细胞减少和Th17细胞增多可能参与IM发病机制。
- 邢超邵美娟杨建环宫剑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调节T细胞TH17细胞
- 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指标对PPROM孕妇发生HCA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480例PPROM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HCA组(326例)和非HCA组(1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PROM孕妇发生HCA的高危因素,并以ROC曲线预测不同指标对PPROM孕妇合并HCA的诊断预测能力。结果 480例POM孕妇发生HCA 326例,HCA发生率为67.92%;潜伏期、破膜孕周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清淀粉样蛋白(SAA)、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水平增高是PPROM孕妇发生HC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MCP-1、SSA和pro-ADM3项指标预测发生H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敏感度为80.98%,特异度为81.82%,诊断效率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PPROM孕妇发生HCA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早期预防,减少PPROM孕妇HCA的发生概率,降低孕妇和新生儿各种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 徐惠芳楼文文宫剑熊文栋倪娟娟
- 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ROC曲线
- 酪氨酸激酶介导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核定位靶向调控原癌基因蛋白下游调节基因促进膀胱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及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酪氨酸激酶(SRC)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30例膀胱癌患者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收集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应用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G6PD和SRC在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 通过干扰G6PD和SRC的表达水平, 检测T24和J82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最后, 通过干扰SRC联合G6PD过表达证实其促进膀胱癌进展的功能, 两组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肿瘤组中G6PD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07倍比0.58倍, t=2.80, P<0.05), 肿瘤组中SRC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96倍比0.54倍, t=3.25, P<0.01)。干扰SRC和G6PD后, SRC干扰组的S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26.47比32.75, t=2.87, P<0.05), G6PD干扰组的S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26.47比32.26, t=2.85, P<0.05)。SRC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6.66比41.81, t=69.95, P<0.01), G6PD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6.66比43.61, t=48.55, P<0.01)。SRC敲低+G6PD过表达组致癌基因下游调控蛋白(NDRG1)表达水平高于G6PD过表达组(0.76比0.48, t=8.55, P<0.01), SRC敲低+G6PD过表达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表达水平低于G6PD过表达组(0.34比0.47, t=4.72, P<0.01)。结论 SRC通过调控G6PD核易位调控NDRG1的表达水平, 在膀胱癌的进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 宫剑黄象维张大贵虞海峰李宝青
-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酪氨酸激酶膀胱癌
- 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复发性流产与男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以来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956例复发性流产夫妻男方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精液常规和精子染色质扩散试验(SCD)。结果 956例就诊者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94例,占9.83%。根据染色体异常主要归为下列3种类型:染色体多态性核型78例,占异常核型82.98%;罗伯逊异位核型7例,占异常核型的7.45%;平衡异位核型9例,占异常核型的9.57%。复发性流产组精浆果糖含量和a级+b级精子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精子畸形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流产组D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男性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具有重要影响,染色体异常、精液精子质量和精子DNA损伤可能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
- 宫剑楼文文李倩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多态性精液常规精子DNA损伤
- 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研究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以来在本院妇产科就诊的4 184例遗传咨询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共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231例,占5.52%。结果根据多态性变异主要归为下列4种类型:D/G组随体增加共57例,占多态性的24.68%;次缢痕增加(包括1号、9号、16号染色体)共59例,占多态性的25.54%;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共40例,占多态性的17.32%;Y染色体变异(包括Y长臂变异和倒位)共75例,占多态性的32.47%。染色体多态性组的习惯性流产发生率和不育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染色体多态性与习惯性流产、不育等生殖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Y染色体多态性影响男性精液质量。
- 宫剑楼文文邢超王伟冯亮李倩
- 关键词:染色体多态性精液质量生殖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
- 外周血染色体异常与女性复发性流产关系探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女性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1472例临床表现为复发性流产的女性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472例临床表现为复发性流产的女性,检出染色体异常62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4.21%,其中染色体多态性46例,占74.19%;其中D/G组随体增加检出8例,占12.90%,次缢痕增加检出16例,占25.81%,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检出22例,占35.48%,染色体易位15例,占24.19%,其中,罗伯逊易位检出6例,占9.68%,平衡易位检出10例,占16.13%。结论染色体多态性和染色体易位是女性复发性流产发病的重要遗传学病因,对复发性流产女性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早期明确病因。
- 邢超杨军军邵美娟宫剑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易位
- 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中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1ymphoid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BLC)中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例CML—BLC患者采用24h骨髓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拷贝数变化。用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SNP结果。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cation,MLPA)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如CDKN2A/2B和PAX5等的缺失或扩增。结果SNP证实例1的衍生9号有缺失及扩增,与FISH结果相符合。例1和例2的FISH分析可见BCR/ABL融合信号在等臂Ph染色体上,距离远近不同,排列方式为脚对脚(例2)和头对头(例1)。结论CML—BLC中等臂双Ph染色体预示对格列卫治疗抵抗,而用达沙替尼治疗有效。
- 李倩林晓骥林颖姚荣欣黄武梅翰冬宫剑陈慧藤宁燕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Th1、Th17、Th22/Treg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检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中Th1、Th17、Th22及Treg细胞的比例,以期为ITP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来本院就诊的儿童ITP患者48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17、Th22细胞和Treg细胞百分比,分析儿童ITP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Th22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ITP初诊组患者Th2、Th17、Th22细胞百分比高于HC组,而Th1细胞、外周血CD4^+CD25^+Fox P3^+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Th1/Th2、Th17、Th22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失衡可能与儿童ITP患者的发病有关。
- 邢超邵美娟宫剑陈慧王琼丹杨军军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22细胞调节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