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宁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云南德钦白马雪山岩体热历史及其对青藏高原三江地区构造地貌演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青藏高原三江地区高程缓降、河流及深切峡谷发育,重建其构造-热年代时空演化为把握该地区地形地貌发育演化的内在驱动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云南德钦白马雪山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磷灰石(U-Th)/He及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U-Pb和Ar-Ar年代学结果来重塑该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和地形演化。研究表明,该地区经历了多期快速冷却事件:三叠世的岩浆侵位活动,早白垩世和中-晚始新世的快速冷却,以及中新世和上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青藏高原隆升致使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导致其周缘地区经受强烈侵蚀:中新世以来(21~11Ma)快速冷却速率为10℃/Myr,而上新世以来(ca.5Ma)冷却速率从10℃/Myr增至15℃/Myr。假定区域现今地温梯度为25~35℃/km,河谷剖面不同位置的侵蚀速率及剥蚀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表明(靠近澜沧江主干道处侵蚀速率远高于其支流,且对应的年龄相对年轻),河流下切及溯源侵蚀的多重效应导致该地区快速剥蚀、剥露,地形起伏加大的瞬态地貌演化规律。
- 肖萍刘静王伟曾令森谢克家Raphaёl PIK钟宁
- 关键词:热历史地貌演化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的磷灰石U-Th/He记录被引量:12
- 2015年
-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侧向逃逸的特殊构造部位,地势起伏相对较缓,形成三江并流的独特地貌格局。然而,对于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形成机制与水系演化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获得的澜沧江流域芒康地区5个基岩样品磷灰石U-Th/He年龄表明该地区在早一中中新世(23-15Ma)经历了一次区域性冷却事件,且冷却速率在5Ma期间从40℃/Ma降低到28℃/Ma以下。目前可获得的青藏高原东缘一东南缘的低温年代学数据表明:尽管川西一藏东一滇北一带具有相似地貌特征,但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的形成是穿时性的,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区域上连续的等时面来计算和探讨一个统一的区域抬升启动时间;三江地区地形属于非稳态的过渡型地形,尤其芒康一左贡地区剥蚀速率的差异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澜沧江流域地形演化处于非稳态期。此外,河流下切是塑造澜沧江流域的地形地貌主要驱动力之一:干流的侵蚀速率远远高于支流的侵蚀速率;河流下切强烈的地区(如德钦)对应的侵蚀速率及地形起伏度都较大,芒康地区微弱的地形起伏度取决于较低的侵蚀速率。第三纪以来的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崛起的同时,也对周边尤其藏东南三江地区的地形地貌塑造及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 肖萍刘静王伟钟宁曾令森Raphael Pik谢克家
- 关键词:青藏高原侵蚀速率
- 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 2015年
-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U—Th)/He(AHe)是目前研究地壳表层(〈5km)中构造演化与气候驱动相互作用且记录超过1Ma热历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AFT和AHe这两种方法对低温(40℃--120℃)敏感,能够较精确地获得地下1—4km处的构造一热演化信息,可用于解决地质体定年、盆地热历史、造山带演化、热液矿床及含油气盆地中生排烃与运移时限等诸多地质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定年影响因素、年龄一高程法及应用中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内容,并以北美西部大盆地卡林型金矿床、美国阿第伦达克山脉东部马西山、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热历史演化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应用过程。为有效、合理地将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应用于地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须注意以下问题:充分把握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计采用剖面,综合使用多种测年方法,以及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解释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年龄数据。
- 肖萍王伟钟宁邵延秀唐茂云韩非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 岷江上游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古地震及物源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最显著的地貌梯度带,也是青藏高原周缘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最为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密度最高的区域。岷江上游地处"南北向地震构造带"中段,受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及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不仅强震及大震活动非常频繁,而且崩滑流等外动力地质灾害也极为显著,是内外动力作用耦合最为显著的地区。自2008年汶川MS8.0强震以来,随后又发生了2010年玉树MS7.1、2013年芦山MS7.0、2017年九寨沟MS7.0等4次7级以上地震,使得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在地质和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成为迫切的科学需求。然而,岷江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地貌,侵蚀作用强烈,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使得探槽开挖困难,古地震研究程度偏低。已有的少数古地震研究多数集中在全新世,揭露的古地震事件次数也相对较少。区域广泛分布的古堰塞湖湖相沉积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可能记录更多的地震事件,使得湖相沉积古地震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在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晚更新世湖相沉积出露点展开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和系统采样等工作。首先,通过沉积学手段进行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层理识别,分析和划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其次,对湖相沉积记录的宏观软沉积物变形和层理构造(丘状交错层理)进行研究,重点对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划分、形态描述、成因厘定、变形过程和演化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对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形态和强弱变化与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再次,利用地球物理(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微观指标,并结合端元模型,对湖相沉积记录的事件层和非事件层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期获得湖相沉积中连续的构造和气候信息。采用OSL和14C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湖相沉积年代,获得�
- 钟宁
- 关键词:湖相沉积古地震光释光晚更新世岷江上游
- 岷江上游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古地震及物源分析
- 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最显著的地貌梯度带,也是青藏高原周缘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最为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密度最高的区域。岷江上游地处“南北向地震构造带”中段的北中部,受岷江断裂带、虎牙断裂及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不仅强...
- 钟宁
- 关键词:湖相沉积古地震光释光晚更新世岷江上游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