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晓林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盆地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锆石
  • 3篇南缘
  • 2篇碎屑
  • 2篇年代学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地层时代
  • 1篇定年
  • 1篇上奥陶统
  • 1篇碎屑岩
  • 1篇碎屑锆石
  • 1篇年代学特征
  • 1篇盆地南缘
  • 1篇锆石LA-I...
  • 1篇锆石U-PB
  • 1篇锆石U-PB...
  • 1篇物源分析
  • 1篇砾岩
  • 1篇裂变径迹

机构

  • 4篇西北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4篇师晓林
  • 4篇张文龙
  • 4篇陈刚
  • 3篇杨甫
  • 3篇高磊
  • 2篇丁超
  • 2篇徐小刚
  • 2篇刘腾
  • 1篇章辉若
  • 1篇陈强
  • 1篇郭兰
  • 1篇雷盼盼
  • 1篇康昱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属及其沉积物源环境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地层学研究和油气地质勘探备受关注且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的时代归属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昭陵组砾岩的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主要分布在744~943 Ma(n=6)、1 005~1 412 Ma(n=15)、1 449~2 209 Ma(n=255)和2 274~2 696 Ma(n=49)四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集中在815 Ma、1 182 Ma、1 811 Ma、2 454 Ma,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744 Ma。它与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震旦纪正目观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非常相似,但明显有别于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平凉组,尤其是缺少平凉组碎屑锆石主要集中在454 Ma的峰值年龄,由此限定昭陵组砾岩的沉积时代主要发生在晚前寒武纪或震旦纪。锆石U-Pb年龄谱的区域对比揭示,昭陵组砾岩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块的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和其南缘北秦岭构造带的晚前寒武纪岩浆岩—变质杂岩,呈现稳定地块与活动带双向混合物源特征。
张文龙陈刚章辉若高磊杨甫师晓林申锦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锆石U-PB年代学地层时代沉积物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及物源分析被引量:30
2015年
运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沉积期的物源环境。结果表明:①平凉组凝灰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大致包含3组:第一组为早古生代的407~477Ma,峰值为454Ma,占总体的72.5%;第二组为中—新元古代的588~1548Ma,峰值为962Ma,占总体的22.5%;第三组为古元古代的1612~2496Ma,占总体的5%。②集中在407~477Ma年龄组分指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带,588~1548Ma和1612~2496Ma的年龄组分反映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③锆石年龄谱综合分析,平凉组碎屑沉积物质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多源性,指示晚奥陶世平凉期的沉积环境应属于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带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之间的局限残留边缘海盆地。
杨甫陈刚陈强丁超高磊雷盼盼张文龙师晓林童明军
关键词:锆石LA-ICP-MSU-PB定年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崆峒山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崆峒山砾岩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物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崆峒山主峰南、北两侧的崆峒山组和三桥组碎屑岩样品,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探讨崆峒山砾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构造意义。结果表明,上三叠统崆峒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包含438~778 Ma(n=16)、827~1269 Ma(n=40)、1354~1706 Ma(n=16)、1826~2080 Ma(n=15)和2410~2809 Ma(n=17),相应的峰值年龄为540 Ma、995 Ma、1660 Ma、1930 Ma和2480 Ma;下白垩统三桥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81~413 Ma(n=6)、445~643 Ma(n=12)、712~1386 Ma(n=45)、1563~1808 Ma(n=14)、1888~2039 Ma(n=10)和2150~2633 Ma(n=23)六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335 Ma、488 Ma、980 Ma、1676 Ma、1805 Ma、1970 Ma和2488 Ma。锆石U-Pb年龄谱对比分析认为,崆峒山组和三桥组的沉积物源分别主要来自于祁连山东段-北秦岭西段的前志留纪和前二叠纪岩石地层单元,少量来自(华北)鄂尔多斯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基底岩系。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物源以北秦岭西段的秦岭群、宽坪群、大草滩群和加里东期岩浆岩贡献相对较大,且主要受控于印支期秦-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作用;三桥组砾岩的沉积物源则以祁连山东段的马衔山群、葫芦河群和祁连-北秦岭地区加里东中晚期岩浆岩等为主,且主要受控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燕山中期的秦-祁陆内造山作用。
师晓林陈刚杨甫张文龙徐小刚刘腾康昱高磊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丁超陈刚郭兰张文龙师晓林徐小刚刘腾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差异隆升隆升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