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彦军

作品数:63 被引量:805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5篇土壤
  • 12篇苜蓿
  • 12篇草地
  • 11篇紫花
  • 11篇紫花苜蓿
  • 11篇胁迫
  • 9篇蜡质
  • 8篇牧草
  • 7篇养分
  • 6篇叶表皮
  • 6篇植物
  • 6篇草甸
  • 5篇生理生化
  • 5篇退耕
  • 5篇灌木
  • 5篇高寒草甸
  • 4篇三峡库区
  • 4篇生理生化指标
  • 4篇水分
  • 4篇水分胁迫

机构

  • 45篇西南大学
  • 12篇西南农业大学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重庆市畜牧科...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青海省畜牧兽...
  • 1篇教育部
  • 1篇新疆农业职业...

作者

  • 63篇郭彦军
  • 15篇倪郁
  • 13篇唐华
  • 10篇韩龙
  • 9篇尹亚丽
  • 7篇韩建国
  • 6篇李智燕
  • 6篇郭芸江
  • 6篇张家骅
  • 5篇刘明秀
  • 5篇郭娜
  • 4篇徐恢仲
  • 3篇刘力
  • 3篇孙正圆
  • 3篇张德罡
  • 3篇龙瑞军
  • 3篇李跃民
  • 2篇史东梅
  • 2篇黄建国
  • 2篇张健

传媒

  • 15篇草业学报
  • 5篇草地学报
  • 4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草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国外畜牧学(...
  • 2篇草原与草坪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草地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畜牧兽医杂志
  • 1篇青海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长环境对地瓜藤叶表皮烷烃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在重庆市缙云山、金佛山、歌乐山按不同海拔采集地瓜藤(Ficus tikoua)叶片,经氯仿浸提后采用柱层析技术分离正烷烃,并采用色谱技术分析其组分及含量,旨在分析地瓜藤叶表皮蜡质及其组成对生长环境的响应,为合理利用地被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瓜藤叶表皮蜡质中主要正烷烃为C18~C33,优势峰为C31和C29,不因环境差异而发生改变;短链烷烃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长链奇数烷烃的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与碳优势指数、总平均碳链长度及中长链烷烃相对含量nC25 33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中链烷烃相对含量nC21-24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瓜藤样品可分为2类:采自海拔低于550 m的缙云山低海拔、歌乐山低海拔和歌乐山高海拔的地瓜藤聚为一类;采自海拔高于770 m的缙云山高海拔、金佛山低海拔和金佛山高海拔的地瓜藤聚为一类.说明地瓜藤可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正烷烃的合成,适应不同海拔生长环境.
和玉吉郭娜高建花张震刘明秀郭彦军
关键词:正烷烃生长环境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地对多年生混播草地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2005年
选择3种不同的退耕地,即前茬为水稻地、黄豆地和草皮地,进行混播人工草地建设。分析测定了6个组合、2个混播比例(3:7和5:5)在不同退耕地中的生长速度、总产量、组分产量及各组分比例。结果发现不同退耕地显著影响人工草地产量及组分变化。黄豆地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地和草皮地(p<0.01)。而草皮地豆科牧草产量又显著高于黄豆地和水稻地(p<0.01)。同时,不同组合的产草量及组分比例随着刈割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草皮地中各牧草第2次刈割产量平均较第1次提高430%。3种土壤中,除F组合3:7混播比例外,2个组合不同混播比例苇状羊茅与鸭茅的比值都是第2次小于第1次。
郭彦军徐恢仲
关键词:退耕地混播草地三峡库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刈割时间
杀菌剂对紫花苜蓿理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腐霉利对接种核盘菌的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综合结果表明,腐霉利对紫花苜蓿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菌核病菌单因子处理条件下相比,腐霉利处理后,参试4个紫花苜蓿品种SOD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MDA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除三得利品种外,其余3个品种CAT酶活性均有所上升;除品种FGC901,品种阿尔刚金、WL324和三得利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菌核病菌单因子胁迫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腐霉利对紫花苜蓿植株体内POD和PAL酶活性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腐霉利可能通过提高植株体内SOD和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来调动和诱导其对菌核病菌的抗性反应。
尹亚丽郭彦军倪郁韩龙唐华
关键词:紫花苜蓿菌核病腐霉利
低温胁迫对墨西哥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在5和15℃低温胁迫下,对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的2种新材料玉米草1号和玉米草2号叶片内部与抗寒性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在处理6、24、487、2 h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低温处理下,不同材料生理指标变化情况,通过变化规律分析2种材料的抗寒性大小。结果表明,从3个生理指标上看,随温度降低,玉米草1号能保持更好的细胞膜完整性和更低的丙二醛含量,并诱导产生更多的脯氨酸,说明玉米草1号比玉米草2号具有更强的耐寒性。
蒋安郭彦军范彦向白菊何玮王琳张健
关键词:低温胁迫脯氨酸丙二醛电解质渗出率
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与其抗旱性差异的研究被引量:55
2003年
试验采用PEG模拟干旱测定了3种豆科牧草(5个品种)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和胚根/胚芽比值,并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控水研究了这3种牧草在水分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质膜透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的牧草其分枝期抗旱性亦强,抗旱能力依次为游客>德福>百脉根>胡亚>瑞文德。试验证明,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和种子萌发实验进行牧草品种间抗旱性鉴定是可行的。
郭彦军倪郁吕俊张家骅
关键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
几种调制方法对饲用植物抗营养因子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1999年
经过对几种现行饲料调制过程中抗营养因子消除和营养成分改变情况的比较分析,得知热喷法和膨胀法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效率显著,养分损失都比较少;发酵法能消除多种抗营养因子的抑制作用;酶制剂法不论在去除抗营养因子和改善饲料饲用品质方面,还是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方面,都是一种高效、实用、有开发前景的饲料调制方法。
郭彦军牛菊兰
关键词:饲料调制抗营养因子饲用品质
植物超长链脂肪酸及角质层蜡质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研究现状被引量:33
2008年
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在生物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它们参与种子甘油酯、生物膜膜脂及鞘脂的合成,并为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前体物质。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地上部分最表层的保护层,由角质和蜡质组成,其中蜡质又分为角质层表皮蜡和内部蜡,在植物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VLCFAs的合成由脂肪酰-CoA延长酶催化,该酶是由β-酮脂酰-CoA合酶、β-酮脂酰-CoA还原酶、β-羟脂酰-CoA脱水酶和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组成的多酶体系。合成后的VLCFAs通过脱羰基与酰基还原作用进入角质层蜡质合成途径,形成各种蜡质组分。文章就VLCFAs及角质层蜡质合成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方面做了综述,并对植物蜡质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倪郁郭彦军
关键词:角质层蜡质基因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ASI60cm>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LE
西北地区制种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丹刘丹陶笑笑王孝忠吕典秋郭彦军陈新平郭彦军
关键词:制种玉米氮吸收
紫花苜蓿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表现被引量:23
2006年
以酸性紫色土(pH值5.45),粘黄壤(pH值4.99)和砂岩黄壤(pH值4.30)为供试土壤,利用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酸性粘黄壤和砂岩黄壤显著抑制紫花苜蓿生长与结瘤,而在酸性紫色土中,紫花苜蓿生长相对良好,且能正常结瘤;3种土壤不同的pH值水平是引起紫花苜蓿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酸性土壤的耐受性也不同,使紫花苜蓿品种间存在较大的生长差异。酸性粘黄壤和砂岩黄壤施用一定量的石灰,可提高紫花苜蓿生长高度,增加生物量的积累,且粘黄壤中根瘤数极显著增加;酸性紫色土经石灰改良后,部分品种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降低,所有品种的根瘤重显著下降;相比之下,酸性粘黄壤和砂岩黄壤不经改良没有种植紫花苜蓿的可能,酸性紫色土较适宜种植紫花苜蓿。
郭彦军黄建国
关键词:紫花苜蓿酸性土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